回望历史,为什么明朝曾出现方孝孺、于谦、海瑞这样的“忠臣”,但到了明末,文官和武

天涯霜雪寒啊 2025-11-12 11:36:29

回望历史,为什么明朝曾出现方孝孺、于谦、海瑞这样的“忠臣”,但到了明末,文官和武将却几乎都投降农民军李自成和清朝?到底是道德水准的下降,还是明朝的制度崩塌?方孝孺被诛十族也不肯为朱棣写诏书,是因为他拒绝承认朱棣政权的合法性。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他把“正统”看得比生死还重。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钦点的接班人,都是正统朱家血脉,但建文帝属于正常继位,朱棣则属于“篡位”。实际上是儒家道德的产物,方孝孺是制度的殉道者。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拥立景泰帝,死守北京城。他的忠不是愚忠,而是对国家和社稷的忠,不是对某个皇帝的忠。最后明英宗复辟后,于谦被斩。这说明了于谦能救国家,能救朱家江山,但皇帝更加看重对于他个人的“忠”。海瑞是明代设立的道德工具,他上书骂嘉靖帝,抬棺相谏,结果没死,反而被明廷树立为道德标杆。事实上,海瑞被明廷长期边缘化,只是用来做道德图腾,并不重用。明嘉靖时期,嘉靖帝要追尊生父为“皇考”,引发礼法冲突。200多大臣左顺门哭谏,被嘉靖帝逮捕134人,廷杖打死16人。那些大臣争的不是国家存亡,而是儒家礼法,“皇帝能不能认自己的亲爹为亲爹”,是为先帝争礼法。现代人看得很荒唐,但把儒家理学、宗法制度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是道德狂欢,也是政治空洞化的表现。宗法制度、祖制真有那么重要吗?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敲钟请大臣议事,结果无人前往,崇祯帝只能上吊。然后文官及武将集团均“跪迎李自成大军”。几个月后李自成退出北京城,满清攻入北京,那些大臣依旧再投降满清。为什么仅隔不足百年,明朝官僚集团突然失去了道德?根本原因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明朝已经财政崩溃、军队崩溃、崇祯帝各种杀大臣,文官集团已经对皇帝失去了信任。满清许诺官留原职,安抚人心,因此吴三桂、洪承畴这些明朝大臣成为满清的开国功臣。明末时,国家已经无力支付军费,华北农民饿殍遍野,流寇遍地、无法维持轶序。李自成军队攻入北京时,未遇抵抗,说明军队、百姓已经完全对朱明帝国失去了信心。方孝孺杀身成仁,成为明代第一个道德标杆。于谦救国反被清算,道德话术动摇。海瑞再被明廷抬上神坛,但当时明官僚集团人人贪腐,并无人效海瑞。海瑞只是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明末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官僚大员频繁被杀,财政崩溃,军费无着,所有人都看不到希望,道德话术自然破产。南宁灭亡时,陆秀夫背幼帝投海,官员、百姓数十万人跟随跳海自杀。而明末崇祯帝自缢后,大批文官却主动“衣冠迎贼”,几个月后又主动“剃发易服”,这背后不是简直的“得人心”或者“失去人心”,而是制度与文化的差异。南宋时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治国,宰相有权力,言官、地方官有实权,经济发达,从上到下有高度的认同感。文化上理学治国,强调忠的不是赵宋,而是华夏文明,若投降蒙古,是对文明的背叛。南宋士人有主人翁意识,因此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主动殉国,他们不是被迫而死,是主动为文明献祭。明朝皇帝可以在朝堂上当着百官的面杖责大臣,设立锦衣卫,搞诛连。明末时财政崩溃,朝廷完全无钱,军饷不发,皇帝杀大臣,百姓饿殍遍野,从上到下对朱明政权失去了信任。南宋士人认为自己是国家的“投东”,而明末的大臣认为自己只是国家的“打工仔”,这是两朝的本质区别。一个大批殉国,一个则投降农民军和满清。因此,身份认同才是根源,并不是所谓的道德问题。

0 阅读:0
天涯霜雪寒啊

天涯霜雪寒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