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11月11日,上海,2名外国人骑共享单车上高架,一人淡定的坐

盘盘鸭 2025-11-12 11:43:43

“滚回自己的国家!”11月11日,上海,2名外国人骑共享单车上高架,一人淡定的坐在高架上,另一人则在拥挤的车流中为他拍照,丝毫不管是否影响到交通,更过分的是,当外国人看到有人拍他的时候,竟然还对着镜头比耶!   网友:看着像印度人。   11 月 11 日上海高架车流中,2 名外国人骑共享单车停在护栏边拍照,镜头对准他们时竟比耶,网友怒了。   “滚回自己的国家!” 评论区满是不满,他们无视规则的样子,让本就拥堵的高架更添混乱。   当晚 7 点多,李师傅开着私家车走在延安高架上,晚高峰的车流挪得比步行还慢。   突然前方传来一阵笑声,他抬头一看,两道蓝色共享单车的身影在车流里格外扎眼。   是两个高鼻梁的外国人,一个单脚撑地举着手机,另一个干脆坐在高架护栏上,腿悬在半空。   李师傅心里一紧:“这太危险了,万一摔下去,或者影响车辆避让,都要出大事!”   他慢慢跟在后面,看着两人对着远处的夜景比划姿势,手机咔嚓声隔着车窗都隐约能听见。   有辆出租车想从旁边绕过去,没料到坐在护栏上的外国人突然起身,出租车司机赶紧猛踩刹车。   后车差点追尾,喇叭声瞬间响成一片,可那两个外国人像没听见似的,还在调整拍照角度。   李师傅忍不住掏出手机录像,想留下证据,没成想被对方发现了。   让人没想到的是,举手机的外国人不仅没躲,反而对着李师傅的镜头咧嘴笑,还比了个耶的手势。   另一个人也凑过来,对着镜头挥挥手,那副无所谓的样子,看得李师傅气不打一处来。   “他们是不是不知道高架不能上非机动车?还是觉得外国人就可以特殊?” 李师傅越想越纳闷。   他把视频发到车友群里,没几分钟就被转出去,很快在网上炸了锅。   有网友放大视频细节,发现两人骑的是某品牌共享单车,车筐里还放着矿泉水瓶。   “看长相像印度人,不管哪国的,在中国就得守中国的规矩!” 一条高赞评论说出大家的心声。   还有人翻出高架入口的交通标志照片:“非机动车禁止通行” 的牌子清清楚楚,不可能看不见。   更多人担心的是安全:“车流里突然冒出来两辆自行车,司机反应不过来就会撞上去!” 其实熟悉高架规则的人都知道,上海所有高架路都明确禁止非机动车、摩托车进入。   设计高架就是为了让机动车快速通行,缓解地面压力,非机动车上去不仅慢,还容易引发事故。   之前有市民误骑电动车上高架,交警发现后立刻引导下桥,还进行了安全教育和罚款。   大家不解:“凭什么外国人就能无视规则?规则面前不该有例外。”   事件发酵后,有记者联系了上海交警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此事,正在核查具体情况。   “不管当事人国籍如何,只要违反了交通法规,都会依法处理,不会区别对待。” 工作人员回应。   不少网友建议,在高架入口加设多语言提示牌,毕竟有些外籍人士可能看不懂中文标志。   也有人说,应该加强高架巡逻,尤其是晚高峰时段,及时发现并劝离违规车辆。   第二天,这段视频在社交平台的播放量突破了百万,相关话题也冲上了热搜。   有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留言:“我知道高架不能上非机动车,这是基本的安全常识。”   还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上次我想骑共享单车过隧道,被交警拦下教育,现在都记着规则。”   大家一致认为,遵守规则不是针对某类人,而是为了所有人的安全,这不分国籍。   目前,交警部门还在寻找这两名外国人,希望能当面告知他们行为的危害性。   这件事也给不少地方提了醒,有城市已经在高架入口增设了英文、日文的禁止标志。   李师傅说:“我不是想针对谁,就是希望不管是谁,都能把安全和规则放在心上。”   毕竟高架上的每一条规则,都是用教训换来的,容不得半点轻视和无视。   现在再提起这件事,网友们的情绪慢慢平复,但讨论还在继续。   大家不再只盯着 “外国人” 这个标签,而是更关注 “如何让所有人都遵守公共规则”。   有人提议社区可以开展多语言交通规则宣传,有人建议共享单车企业加强用车引导。   这件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也提醒着每个人:公共空间的秩序,要靠大家一起守护。       信息来源:《2外国男子骑共享单车上高架拍照 一人坐高架上另一人站车流中为其拍照 拍摄者:虽然当时在堵车但是在车流中拍照的行为非常危险》荔枝新闻

0 阅读:171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