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了名,不止美国,全世界都知道了。东方大国于2025年11月5日宣布,决定从

不负赋墨尘 2025-11-12 16:12:03

这下出了名,不止美国,全世界都知道了。东方大国于2025年11月5日宣布,决定从11月10号开始,暂时停止对美国那部分24%的额外关税征收,但原本10%的基本税率还会保留,这个调整涉及大豆、小麦和鸡肉这些美国主要出口农产品,都是我们平时吃饭生活常会用到的东西,表面上看像是中方做了让步,实际只是把之前多收的那部分税先缓一缓。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中方突然宣布暂停额外关税?   我们得知道,这次关税调整涉及的农产品,都是我们平时餐桌上常见的东西:大豆、小麦、鸡肉。   这些不仅是我们的日常食材,也是美国农产品出口的“支柱”。大豆是榨油和豆制品的原料,小麦是做馒头和面条的主要原料,而鸡肉更是我们家常便饭中的重要肉类。   之前,中方对这些美国农产品加征了额外24%的关税,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虽然国内市场能够调整供应,保持价格稳定,但长期来看,保持合理的进口渠道,才更有利于稳定民生物价。   如今,中方选择暂时放缓这一关税,背后其实是在为民生稳价格、稳供应做出重要保障。   除此之外,全球粮食市场的动荡也促使中方做出这一调整。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四年,导致黑海粮食通道时断时续,乌克兰玉米的出口减少,俄罗斯小麦的运输成本大幅上升。   与此同时,巴西也遭遇了历史性的旱灾,导致2025年大豆减产1200万吨,国际大豆价格直接飙升到了每吨600美元。这样的全球粮食供应压力,使得美国大豆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择,能够缓解国内大豆供应的紧张。   美国一直是全球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国,而大豆、玉米、鸡肉等正是美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中方在国际市场上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也非常大。   以大豆为例,美国曾是中方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占到中方大豆进口量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在美国中西部农场主的经济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市场。   但是,2024年因为加征额外关税,美国的大豆出口到中国几乎归零,导致美国农场积压了大量大豆,甚至有8900万吨大豆因找不到买家而烂在仓库里。   美国农场主的债务违约率也因此大幅上升,农场主和农业州的议员们纷纷向白宫求助,希望中方能“松口”恢复农产品出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方的这一“暂停”决策,不仅为美国农场主提供了喘息空间,也进一步显示了中方在博弈中的主动权。   表面上看,是对美国农产品的“放行”,实际上是为了“稳住”民生和粮食安全,同时给美国政府施加压力:你们希望农产品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可以,但必须遵守规则。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这次调整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够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并且让民生得到稳定。中国的大豆自给率仅有15%,这意味着我们每年需要大量依赖进口大豆来满足饲料和食用油的需求。   暂停额外关税之后,进口美国大豆不仅能够补充国内大豆的供应缺口,还能压低国际大豆价格,让国内饲料厂、食用油厂的成本更低,从而稳定猪肉、鸡肉等食品的价格。   此外,国内的生猪存栏量庞大,对大豆的需求也非常旺盛。美国大豆的到岸价比巴西便宜约30美元/吨,这对于饲料厂来说,无疑是一个成本上的“利好”。   这项政策的调整,不仅帮助降低了饲料成本,也能够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让国内农产品供给更为稳定,避免了价格的大幅波动。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方并不是盲目依赖美国农产品,进口大门是敞开的,但质量要求非常严格。过去因为农残超标,中方曾退回了3.2万吨美国玉米。   所以,想要顺利进入中国市场,美国农产品必须要符合国内的质量标准,不能掉以轻心。   中方的粮食安全政策并不依赖于单一来源,近年来,RCEP成员国对中国的农产品供应逐渐增多,2024年,RCEP成员国的农产品占中方进口总量的41%,其中巴西的大豆占65%,俄罗斯的小麦占18%。   这意味着,美国的农产品仅仅是一个“新增选项”,而非唯一选择。中方通过多元化供应渠道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避免了过度依赖某一方的风险。   美国暂停额外关税的消息一出,全球市场反应迅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上涨了2.3%。   虽然有所上涨,但总体反应并不剧烈,这表明市场已经意识到中方并非只依赖美国农产品,而是通过多元采购渠道来平衡供需。   巴西也迅速为中国市场提供大豆补贴,而RCEP成员国则加快了农产品认证与互认进程,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市场的竞争。   这种竞争格局的变化,最终将惠及中国消费者,价格更低、质量更高的农产品将进入市场,大家的餐桌将更加丰富多样。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