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印度宣布了 11月11日,美国福布斯网站披露印度海军参谋长特里帕蒂上将在国防会议上的表态,印度海军正以每40天一艘的速度列装国产战舰或潜艇,目标2035年建成200余艘舰艇的庞大舰队。(观察者) 这个数字听着确实唬人,每40天就有一艘新舰入列,放在全球海军圈里都算排得上号的速度。但了解印度军工的人都知道,光鲜数据背后,藏着太多经不起细究的猫腻。 就说印度第一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从1999年立项到2022年正式服役,前前后后折腾了23年,光下水就搞了三次,创下全球航母建造周期最长的纪录。 所谓的“国产舰艇”,很多时候只是“组装货”。核心的发动机、雷达、导弹系统,甚至是特种钢材,大多依赖进口,真正的国产化率能达到50%都算乐观估计。 现在印度海军现役舰艇大概130艘,要在12年内新增70多艘,平均每年得完成6艘以上的建造、测试、列装全流程。这对产能一直拉胯的印度造船厂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印度军工项目的拖延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光辉战机研发了30多年才勉强量产,阿琼坦克更是从图纸到实战用了44年,至今仍被印军嫌弃。 海军舰艇建造可比战机坦克复杂得多,涉及上千家配套企业,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整个项目就会停滞。以印度的工业协同能力,想保持40天一列装的速度,难度不亚于登天。 更关键的是,海军建设从来不是拼数量。舰艇的实战性能、船员的操作水平、后勤保障的跟进,这些比单纯的舰艇数量重要得多。 印度海军近年事故频发,潜艇爆炸、军舰搁浅的新闻屡见不鲜,暴露了训练和维护上的严重短板。就算真的凑够了200艘舰艇,能不能形成有效战斗力,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美国之所以愿意给印度造势,无非是想借印度的力量制衡地区局势,顺便兜售更多武器装备。印度看似得到了西方支持,实则一步步陷入地缘博弈的陷阱。 印度想通过扩充海军掌控印度洋,重塑地区力量平衡,这份雄心值得肯定。但国防建设讲究脚踏实地,脱离工业基础和实际能力的目标,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与其急着定下200艘舰艇的宏伟目标,不如先解决军工体系的顽疾,提升国产化的核心能力。否则再响亮的口号,也难以掩盖实际的短板。 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海军扩张计划,究竟是印度崛起的里程碑,还是又一次虎头蛇尾的炒作?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当下的种种迹象,实在让人难以乐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