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常州一则“家长拒买200元球鞋被孩子怼‘你不配当妈’”的视频,在网上吵翻

微风不徐徐 2025-11-13 13:08:21

最近江苏常州一则“家长拒买200元球鞋被孩子怼‘你不配当妈’”的视频,在网上吵翻了天。 视频里,穿校服的男孩攥着手机里的球鞋图片,对着母亲吼得脸红脖子粗:“同学都穿这个牌子,就我没有!你连双鞋都舍不得买,根本不配当妈!”母亲手里攥着刚买菜的塑料袋,菜叶子还露在外面,红着眼圈说:“家里刚交了房租,你爸上个月工资还没发……”话没说完就被男孩打断:“别找借口,就是你没本事!” 网友的评论快把评论区淹了。有人骂孩子“被惯坏了,眼里只有攀比”,说“现在的小孩太可怕,根本不懂父母赚钱难”;也有人替孩子辩解:“青春期孩子好面子很正常,家长是不是平时太压抑孩子的需求了?”还有人把矛头指向消费主义:“全是品牌营销的锅,把孩子的价值观都带歪了。” 我盯着视频里母亲低头抹眼泪的样子,心里堵得慌。这事儿哪是“买不买鞋”那么简单?男孩脱口而出的“不配当妈”,像把刀戳在无数普通父母的心上——他们拼尽全力想给孩子最好的,却在某个瞬间被孩子用“成功学”的尺子量成了“失败者”。 可反过来想,这孩子又是从哪学来的“用物质定义配不配”?是同学间的闲聊里藏着的鄙视链?还是短视频里“精致生活”的模板?他或许没见过母亲凌晨起来腌咸菜攒学费,没算过父亲跑网约车一天要绕多少圈,只看到屏幕里“别人的爸妈”总能轻松满足孩子的愿望。 这争议的背后,藏着一个扎心的现实:当“过得比别人好”成了很多人的追求,我们好像忘了教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珍贵”。父母的爱从不是用价格标签衡量的,就像那位母亲手里的菜,是柴米油盐里的踏实;而孩子脱口的伤人话,暴露的是我们在“物质教育”上的缺席——既没教会他体谅父母的难处,也没让他明白,真正的体面从来不是穿什么鞋,而是心里装着对别人的尊重。 说到底,这双200元的球鞋,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消费主义对价值观的侵蚀,也照见了家庭教育里最该补上的一课: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从不是“理所当然”,而懂得体谅和珍惜,才是比任何名牌都珍贵的“底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2
微风不徐徐

微风不徐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