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11月14日发表评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强大竞争力,但在国内却面临“经济无力感”与“民众疲惫”的反差,因而被贴上“外强中干”的标签。 他们想说什么呢? 其实说白了不外乎三点。 1. 国家自信与国际角色 报道承认中国已成为美国在全球秩序塑造力上的“唯一对手”,体现在贸易、科技、外交多线并进。这种外部强势形象,是“外”的部分。 2. 国内社会情绪 文章用“无力感”“疲惫”描述普通中国人对经济前景、个人发展的普遍感受,暗示增长红利尚未充分转化为个体获得感。这是“中”的部分。 3. “干”的判定 把上述反差直接等同于“干”——即内部空虚、不可持续——正是《纽约时报》的结论。它把国家能力与民众心态对立起来,认为外部强硬掩盖不了内部虚弱。 但值得追问的是:这种“外—中—干”的三段论是否成立? 从数据看,中国GDP按购买力平价已超美国,发电量是其两倍,可再生能源贡献达13.6万亿元,这些并非“干”。 民众的焦虑更多来自转型期结构性压力,而非国家整体实力衰退。 把国家自信与个体疲惫简单对立,忽略了大国崛起过程中常见的张力与韧性。 因此,“外强中干”更像一种修辞,而非严谨判断。它放大了反差,却未解释这种反差在任何崛起大国中都会出现,且中国正在通过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等政策进行内部调适。 《纽约时报》之所以抛出“外强中干”这一定性,根本原因在于它精准踩中了当下美国舆论场的两条敏感神经: 1. 对霸权相对衰落的焦虑 报道把中国描绘成美国在全球影响力上的“唯一对手”,却又强调其国内“无力感”,实质是借中国之影,照美国之病。当美国自身面临政府停摆、债务飙升、盟友离心、产业外流等一系列结构性困境时,渲染对手的“虚弱”便成了一种心理代偿:既承认中国已构成挑战,又试图证明这种挑战“不可持续”,从而缓解美国精英层对自身衰落的恐慌。 2. 对国内叙事失控的恐慌 过去几年,中国在制造业占比、中产阶级规模、全球500强企业数量、半导体自主等关键指标上持续超预期,导致“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旧叙事集体失灵。《纽约时报》的“外强中干”说,正是对这种“叙事真空”的应急填充——它不再否认中国的硬实力,而是把焦点转向“民众疲惫”“无力感”等软性指标,试图重新构建一个“表面强大、内里脆弱”的新靶子,以维持美国舆论战的道德与心理高地。 一句话,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客观分析中国,而是为了安抚美国自己:告诉国内选民“我们仍领先”,告诉国际盟友“中国不可靠”,也告诉决策圈“遏制战略仍有胜算”。
纽约时报点名批评我们!纽约时报声称,中国的强大只是“外强中干”而已!11月14
【85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