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与后世的误读。   为什么钟爱《莺莺传》?因为才子佳人的美丽故事遍地都

魂说书香 2025-11-14 14:59:45

《莺莺传》与后世的误读。   为什么钟爱《莺莺传》?因为才子佳人的美丽故事遍地都是,而冷静道出爱情在现实前的不堪一击,却只有元稹。他以第三者的笔调,却书尽二人的辛酸。这样的故事,也许今天的人更加容易理解。并不是不爱,或许就是因为太爱才不愿意挡住对方的路。这样一想,则崔氏确实爱极张生。   崔氏终究不是耽于幻想的少女,她的爱情观很现实。她也明白张生必然不会为她放弃前途,不如自己先退出倒落个自在。她没有像《西厢记》里的莺莺一样对着秋天的叶子和张生演琼瑶剧,甚至在临行时仍希望抚琴为张生饯行。这样的女人,独立、自尊,不逊于任何一位新时代女性,让人钦佩。通览全篇,核心人物崔莺莺的美貌自不待言,为人聪颖,多才多艺,但工于心计,她具有现代女性的一些特点,在感情上握有话语权,大胆主动,这反映出了唐朝独特的开放空间下的社会风气及思想意识。   《莺莺传》的悲剧根源在于崔莺莺始终处于被支配的位置,她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唯一一次主动追求幸福却又落下“始乱”之名。初时,崔莺莺“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这使得她无法正视自身的情感。因此,在与张生偷期之后,“始乱之,终弃之”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她心头,与其说她不主动追求幸福,倒不如说她始终在准备接受被抛弃的结局。至干结尾处的“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亦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虽然王实甫的《西厢记》脱胎于元稹的《莺莺传》但是故事的结局变了,张生的形象也完美了,不再是这样一个轻狂,骄傲的负心汉了,这是因为顺应了社会主流,以爱情为基础的故事主题更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善良与真诚才是人性的根本。刻薄与虚伪的狂书生终究会被世道所抛弃,这是必然的。   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功利思想和男尊女卑的现实让女人注定了悲剧的命运,望穿秋水也不过是停留在对爱情的无限憧憬上,而男人,正如文章最后所反映的一样,忙碌追求了半生的人生价值后才幡然梦醒,自己能够把握的东西俨然成了那些遥遥无期的功名的陪葬品,醒悟,剩下的却只是忏悔!

0 阅读:14
魂说书香

魂说书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