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梧桐籽 梧桐树,那可是有人喜欢有人怨恨,喜欢的人把这树捧上天,怨恨的人巴不得将此树连根铲除。 喜欢梧桐的人常将这树与贤才、君子相联系,被赋予了祥瑞和美好的品格。 传说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所,最著名的典故是“凤凰非梧桐不栖”。《诗经·大雅·卷耳》中就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句子。 同时,梧桐树常常是雌雄同株,或双枝并生,被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中,梧桐是“伉俪树”,更有爱情的佳话。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文人眼中梧桐也是“愁情”和“孤寂”的经典意义,尤其与秋日、离别、爱情悲剧紧密相连。它的“表现”引发了古人的无限愁思,所以也就让人产生了怨恨。 因为梧桐树是秋天的信使,而秋天在人们心中代表着萧瑟、凋零和时光流逝。梧桐叶落,无情地提醒人们繁华将尽,一年又将过去,从而引发出对生命、青春易老的深沉哀叹。 文人恨它“报信”太早,恨它带来了悲伤的季节。 所有的这些怨恨其实都是文人之怨,普通人对梧桐树的怨恨大都是实实在在的,因为这树的固有特性:梧桐树到了春天,也要萌发,也要传宗接代,于是就长出籽荚,这籽荚表面被一层厚厚的绒毛包裹,风一吹,那绒毛便飘落下来,腻腻的,吸入鼻腔,痒痒的,弄得人直想打喷嚏。可这绒毛很粘,一个喷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连着喷嚏不断。 这绒毛还有一点更让人讨厌,那就是飘落在淡色衣服上,就会留下一个黑点,洗都洗不掉,所以这梧桐树除了文人去抒情和哀叹,一般是没什么人喜欢。 不招人喜欢的梧桐树,在物资贫乏的年代,却很得孩子们的欢喜。 因为每当绒毛降落的时候,树枝上那形似树叶的梧桐籽荚也长了出来,这意味着到了秋天,就有美食可用了。 当梧桐树绒毛落尽的时候,梧桐荚的直面目出来了。先是鼓鼓的,慢慢裂开,渐渐变成小船模样,每只小船里有四到六粒籽,但更常见的是四粒。 这时的小伙伴便会关心路边哪棵树上籽荚多。 邻居大哥也在关心这些籽荚,因为他要关注和保护这些籽荚。 对了,你们吃过这梧桐籽吗? 到了秋天,这些籽也成熟了,有的籽荚开始落籽。这时,我们的邻居大哥就会爬上树去摘这些籽荚,而我们就在下边接。 成熟了的籽荚是不能往下扔的,上树前得带上绳,折了枝用绳结好,往下放。这样才能保证籽不掉,真正做到颗粒归筐。 拿回家的籽,先要筛选,坏的瘪的不要,好的留下,再放到太阳下去晒。晒到粒与粒之间的摩擦声硬脆,才算大功告成。 炒梧桐籽得用沙,干炒很容易焦。 邻居大哥炒这有经验,炒至哔哔叭叭作响时停火,利用余热继续翻炒,至沙不烫手才倒出,筛去沙,梧桐籽才炒好。 在缺食少油的年代,剥开壳,吃着那白白圆圆的梧桐籽,感觉真的是--香! 20251114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