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议员: 对付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购买中国生产的任何产品,全部购买美国的产品。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里克·斯科特最近又旧话重提,2025年10月11日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保持国家安全最简单办法,就是停止购买任何共产中国制造的产品,转而全买美国货。这话不是头一回了,早从2019年9月23日在CNBC节目上,他就公开呼吁美国人别再买中国货,说贸易战其他措施没啥效果,得从消费端下手。2025年4月10日,在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听证会上,他直接问军方将领,美国人该不该停买中国产品,以免资助对手。 10月14日,在耶鲁大学政治联盟辩论中,他强调每个人都得检查包装,如果是中国造就退货回去。10月29日,他更进一步,推出法案赋予政府立即禁止中国公司销售产品的权力,声称这样才能保护美国人免受“危险中共产品”侵害。这些表态背景是中美经贸摩擦延续,自2018年以来,美国加征关税,本想施压中国,却让自家经济吃亏不少。斯科特借此推销“买美国”理念,试图从国会延伸到街头巷尾,影响民众购物习惯。可现实是,全球供应链早已深度融合,中国制造嵌入美国日常生活,贸然切断只会自讨苦吃。 斯科特的提议直戳美国消费痛点,说白了,就是让老百姓从头到脚都换本土货。这在理论上听着解气,实际落地却坑人。拿玩具来说,美国进口的绝大部分塑料玩具来自中国,2024年数据显示占比高达73%到78%,圣诞季更冲到85%到90%。这些玩具从广东工厂低成本生产,运到美国超市,价格亲民。 要是全拒中国货,美国本土玩具厂得大幅涨价,因为人工和材料成本高出一大截,普通家庭买不起,孩子们的节日就得打折了。小家电也一样,烤面包机、咖啡机这类东西,96%以上靠中国珠三角供应链,那里产业链齐全,从螺丝到电路板一应俱全。美国想自产,得花几年重建,期间消费者只能盯着空货架干瞪眼。疫情期间的教训还历历在目,2020年3月,美国医疗用品短缺,中国紧急供应海量口罩,才让医院喘过气来。要是早按斯科特的话办,那时候美国医护得更被动。 农产品这边更荒唐,美国大豆曾是中国最大买家,贸易战一打响,中国转买巴西和阿根廷货,2018到2019年美国损失超270亿美元,2025年关税再上调10到15个百分点后,豆农订单继续缩水。去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几乎为零,农场主们叫苦连天,政府援助也跟不上趟。 更深层看,斯科特的逻辑站不住脚。他总说买中国货等于帮敌人,可钱没全流到中国兜里。美国消费者每花1美元买中国商品,只有45美分到中国,剩下55美分进了美国运输、零售和售后环节。苹果手机就是例子,中国代工,但设计和品牌费大头在美国公司手里。要是砍掉中国供应链,手机价格得涨上千美元,美国销售和维修岗位先失业。 贸易战数据摆在那,2018年起加征关税,美国CPI涨了0.53个百分点,服装和家具这类中国货占比高的品类,价格飙得最猛,普通家庭每月多掏好几百美元。中小企业也遭殃,零部件成本暴涨,不得不裁员或关门。想把生产线迁回美国,工人招不到,效率也上不去。旧金山联储报告清楚写着,美国家庭消费中,中国进口只占2.7%,但全是本土不愿接的“硬骨头”领域,像塑料制品和照明设备,中国供应超半壁江山。斯科特这套说辞,经不起市场一算账,只会让美国老百姓多花钱,产业乱套。 中美经贸本是互利共赢,中国买美国飞机、大豆,美国用中国日用品、电子配件,谁也离不开谁。中国几十年积累的成本优势、效率和规模,不是一纸禁令能抹掉的。美国要是真这么干,只会搬石头砸自己脚。想想那些美国企业,从供应链中捞到实惠,现在却被政客口号裹挟。长远来说,推动对话合作,才是正道。 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携手才能稳全球链条,让两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斯科特的呼吁听着硬气,实际操作起来,只会加剧自家混乱,农民丢市场,工人丢饭碗,消费者怨声载道。这不光是经济账,更是民生账,美国政界该多听听基层声音,别总纸上谈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