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话就很有意思了。当主持人问他,如果日本与中国开战,美国会不会支持日本时,特朗普异乎寻常的回答说,许多盟友并不是美国的朋友。 了解特朗普的都知道,他脑子里就没“免费帮忙”这根弦。 不管是欧洲那些北约盟友,还是日本这种亚太伙伴,在他眼里都得先分清楚:谁占谁便宜? 11月10日那场福克斯新闻采访播出后,立即引发了热议,毕竟这么直勾勾演都不演的表达出美国对盟友的“利用”与不屑着实稀奇。即使这已经是人们心中的共识。 回头看,特朗普早在第一任期时就不止一次抱怨美国海外驻军是“亏本买卖”,还公开催缴“保护费”,日韩、德国、法国都被点过名。 到了第二任期,他干脆把“利益对等”明明白白写进政策里。2025年年初,美国推出所谓“公平与对等计划”,意思就是,想让美国护你周全,得先把钱掏够,贸易上也得让利。 什么历史情谊、共同价值观,全都得往后排,能不能达成“利益对等”才是关键。 今年这套账本算得格外细。美韩关系就是典型例子。 美国刚一开口,直接提五倍军费分摊,韩国那边当然一肚子气。 可反复拉扯几个月,最后还是在11月达成协议:韩国承诺把国防开支提到GDP的3.5%,2030年前采购250亿美元美制装备,给驻韩美军330亿美元支持。美国也“象征性”地把韩国汽车和零部件关税从25%降到15%。 美方看似让步,实际上是用关税诱饵换来了更多实际利益,军费和生意两头赚。 日本这头也是一出好戏。10月的美日会晤上,高市早苗拼命示好,提前把国防预算提高到GDP的2%,还送了安倍遗物给特朗普。 特朗普嘴上夸日本,真到敏感问题,比如“要不要帮日本对抗中国”,立刻变得模棱两可。 与此同时,美国对日本商品征收24%的关税,既不松口承诺,又把好处拿得稳稳当当。 日本想用“讨好”换来美国的明牌承诺,结果还是被特朗普玩得明明白白。 欧洲也没好到哪去。俄乌冲突后,欧洲国家军费本就涨了不少,但美国还是不满意。 今年4月,美国对欧盟商品征收20%关税,欧盟表面上搞了个25%的反制关税,背地里在北约军费分摊上还是得继续妥协。 安全上离不开美国,经济上还要被薅羊毛。欧盟一边抱团叫苦,一边还得继续掏钱。 其实,特朗普的同盟逻辑一直没变。 第一任期他只是在催缴“保护费”,现在是军费、贸易、供应链全都挂钩,谁都别想白占美国便宜。 这第二任期内美国对14个盟友商品关税一口气全调整,日本24%、韩国25%(后来降了),欧盟20%。目的很明确:要美国的安全和市场,先把账算明白。 面对这样的新规则,盟友们的反应各有不同。日本属于典型的“主动讨好派”,高市早苗上台就各种示好美国,提前扩军、深化合作,甚至还帮特朗普“冲诺奖”。 但真到关键时刻,比如台湾地区、独岛等敏感议题,特朗普从没给过日本实打实的安全承诺,日本想换“保票”,结果发现还是空头支票。 韩国则属于“被动妥协派”。一开始对五倍军费分摊极力反对,韩国国内甚至有抗议,但到头来还是只能增加军费、扩大对美投资,换点关税优惠,内心其实很无奈。 欧盟这边有点分裂:一方面反制美国关税,试图展示强硬,另一方面在北约军费和防务上又只能继续依赖美国。 欧洲想自立,但内部分歧严重,资金分配、武器采购都谈不拢,短期内还真摆脱不了美国的安全伞。 这种做法让美国的传统同盟关系发生了变化。亚太这边,美日同盟表面上看紧密,其实已经松动。 日本在台湾地区问题上的冒进,很可能发现美国并没给出“保底承诺”,真有事时未必能指望美国出手。 美韩虽然用军费和关税捆绑得更紧,但韩国国内反美情绪上升,未来同盟关系变数不少。 欧洲方面,美国“利益优先”的姿态让欧洲盟友开始考虑“靠自己”。 今年欧盟提出8000亿欧元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准备构建自主安全体系,但现实是内部各种分歧,短期内还是得靠美国。 各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找更多保障,单靠美国已经不现实了。 说到底,特朗普这句“许多盟友并不是美国的朋友”,不是随口一说,而是美国外交观念的体现。 今年军费分摊、对等关税的操作,都是把这套逻辑落到实处。 今后美国和盟友的关系,只会越来越像一次次利益交换,而不是靠情谊维系的“铁杆同盟”。全球同盟格局的重塑,也一定会围绕“利益对等”这条主线展开。 对于咱中国来说,这反倒是个机会。 美国的盟友体系分化,各怀心思,想搭美国便车越来越难。 同盟体系走向多极化、利益化,全球安全格局也会相应调整。大家都在为自己争利益,谁也不想再靠“友谊”做决定。 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才是国际关系的本质。特朗普的做法,不过是付诸了行动而已。 参考资料: 特朗普评日首相发表涉台错误言论:“很多盟友也不是美国的朋友”.--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