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一天,王秀珍被刑满释放,如今却没有人接她回家,对这个曾经名声大噪的风

余军侃武器 2025-11-15 21:42:50

1990年的一天,王秀珍被刑满释放,如今却没有人接她回家,对这个曾经名声大噪的风云人物来说,世界变得熟悉而又陌生,她不禁流下了眼泪。 秋风扫过上海街头,一位老纺织女工走出高墙,眼前车水马龙的景象像老照片泛黄。她是谁,曾是劳模的骄傲,如今却孤身一人。昔日荣光何处去?这份熟悉的陌生,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王秀珍1935年出生在辽宁辽阳安平屯一个穷苦农家。那时候,东北农村日子苦,家里几口人靠几亩地过活。她小时候帮父母干农活,没机会上学堂。1947年,家乡解放了,土地分到贫农手里,她家分得田地,生活总算有了盼头。三年后,辽阳纺织厂招工,她家条件符合,就进了厂门,当上纺纱女工。 厂里工作不轻松,她从基层干起,纺纱接线,擦机器,样样上手。1953年,她加入党组织,从此更卖力气。辽宁省很快给她记了先进,东北区劳模大会上,她的名字上了名单。那几年,纺织业是国家重点,她在岗位上帮着提高产量,车间指标总超额完成。领导看中她的本事,1956年选送她去上海纺织工业学校深造。 学校里,她学技术,钻研织机原理,毕业那年是1960年8月,直接进了上海纺织工业局设计院实习。不久,调到国棉三十厂,从技术员干起,教工友们改进操作。上海的纺织厂多,她一步步升上来,成了车间主任,后来管工段。那些年,国家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她在纺织战线上出力不少,省市表彰一个接一个。 干了几年,她调到更大单位,负责生产管理。纺织系统里,她的名气越来越大,报上登过她的先进事迹。1970年代,她进入市委机关,管工业口子的事。一步步走,她从东北农村女工,变成上海纺织界的骨干干部。工龄长,贡献实,组织上信任她,给她担子挑。 可人总有走偏的时候。1980年代初,她在岗位上管钱管物,渐渐放松了要求,犯了经济纪律错误。1982年,法院判了她17年徒刑。她进了监狱,接受改造。国家反腐力度大,她这样的干部也得为错误负责。服刑期间,她参加劳动,学规矩,日子一天天过。 时间过得快,1990年,她刑满释放。那天,她走出监狱大门,提着简单行李,坐火车回上海。站台上人来人往,她四下张望,等着老熟人来接。可等了半天,没人影。上海变了样,高楼起来了,街上汽车多了,她认得出南京路,却觉得一切都远了。站在街角,她眼泪下来了。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劳模,现在成了无业游民,无家可归。 释放后,她没工作,没收入,没房子。原单位手续办不下来,养老保险医疗报销也卡着。她找亲戚借住几天,凑钱租了间小屋。日子紧巴巴,她不愿拖累儿女,自己出去打零工。环卫队收了她,当清洁工,每天扫街捡垃圾。工资低,够吃喝就不错了。她就这样过了几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1997年冬天,她突发疾病,倒在出租屋里。邻居发现晚了,送到医院也没抢救过来,就这么走了。62岁,本该安享晚年,却落得这样下场。她的故事,说出来让人叹气。从劳模到街头扫地,这中间的弯路,全是自己选的。 回想王秀珍的一生,早年吃苦耐劳,靠双手挣来荣誉。那是新中国工业起步的缩影,千千万万工人像她一样,建起纺织大国。国家给机会,她抓住了,进了党校,上了学校,职务升了,责任也重了。岗位上,本该一心为公,带队伍搞生产。可管事久了,手里权力大了,就容易出岔子。她那错误,说白了,就是没守住底线,忘了初心。 我们国家这些年,反腐抓得严,从干部到群众,谁都得讲规矩。像王秀珍这样的例子,不是个案。纺织业从计划经济走到市场大潮,变化大,她出狱时,上海已是浦东开发热火天,旧厂房拆了,新企业起来了。她适应不了,亲友也疏远了。这提醒大家,时代在变,人得跟上趟。劳动者要勤恳本分,干部更要清正廉洁。 她的落寞,不是天灾,是人祸。穷苦出身的她,本该是党的好干部,却因为一念之差,晚年颠沛。国家政策好,劳模有保障,可个人得自律。想想那些坚守岗位的老工人,他们退休了,还有养老金,儿孙绕膝。王秀珍的教训,就在这儿摆着:权力是公的,利益得让路。我们基层干部,管事时多想想群众,多想想党章,就能避开坑。 纺织战线如今是强国支柱,高科技织机,出口全球。像她早年的精神,还在激励新人。国家表彰劳模,设立基金,就是让大家看到,干实事才有出路。走偏了,代价大,悔恨来不及。她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该怎么走路。 从农村到城市,从车间到办公室,王秀珍的路,本该越走越宽。可那1990年的街头泪水,成了句号。时代给每个人舞台,关键看自己怎么站。  

0 阅读:162
余军侃武器

余军侃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