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绝不允许在6G网络中使用任何来自中国的组件。”德国总理默茨在柏林的一场商业会议上公开表态,明确了德国在电信网络建设上的立场。 就在11月13日,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一项新法律,授权内政部以网络安全为由,禁止在能源、交通、医疗等关键领域使用中国组件。该法律实施欧盟NIS2指令,预计 Bundesrat(德国上议院)将于下周批准。 这项法律颁布后,德国电信运营商将面临巨额成本。据估计,仅替换华为设备就需要花费25亿欧元。而这还只是硬件更换的账单,未包括后续系统调试、工人培训等衍生费用。 德国打出的“安全牌”,背后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账。 境内近六成的5G设备来自中国供应商。要全面替换这些设备,电信运营商首当其冲。 巴克莱银行测算,除了硬件更换的25亿欧元外,还有高达29亿美元的额外支出。这笔巨额开支最终要么转嫁给消费者,通过提高通信费用来分担,要么由纳税人共同承担。 德国政府甚至考虑动用公共资金补贴电信公司,以推进拆除中国设备。这一考虑在德国国内引发了公众对公共资金使用效率的质疑。 拆除中国设备的影响已超越通信业,波及德国核心产业。 宝马慕尼黑工厂引入华为5G后,生产效率提升了四成。随着拆除进程推进,这些生产效率的提升正面临消失的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德国汽车业这一支柱产业已拉响警报。汽车业四成利润来自中国市场。 德国工业联合会警告称,若失去中国市场,德国GDP可能减少2300亿欧元,这几乎是德国汽车业一年的营收。 德国的这一波操作,展现出明显的政治驱动特性。 默茨在表态排除中国6G组件的同时,也坦言中国是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德国做不到彻底脱钩。 德国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也存在分歧。就在德外长在台湾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试图讨好美国的同时,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却在准备访华,带着车企和化工企业的诉求,担心经贸合作受损。 回想十年前“棱镜门”事件曝光美国监听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德国仅作了口头抗议。如今对拿不出任何漏洞证据的中国设备却采取强硬措施,这样的双重标准让“国家安全”理由显得不够充分。 德国的行动,短期内看似是安全预防,长期看可能是战略短视。 德国工程师协会估计,禁用华为将使德国5G建设延迟至少三年。 而这三年恰是争夺6G标准制定权的关键期。当德国忙于拆除设备时,华为已启动6G研究。 更有甚者,柏林原本有三家测试自动驾驶的公司,因5G建设停滞已全部迁往新加坡。 欧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塞浦路斯100%依赖中国电信设备,法国干邑酒商40%的销量来自中国,都公开反对封锁。 拆除华为设备的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边是运营商算计着数十亿欧元的更换成本,一边是宝马工厂里生产线因网络变更而降效。 德国总理默茨一方面强调要摆脱对中国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坦承无法与中国完全脱钩。 当政治考量压倒经济理性,这场“去风险”的代价,最终会由谁来承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6g基站 华为6g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