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知青刘朝旭被推荐上大学,临走时去找队长告别,没想到,在他家窗前,听到

盘盘鸭 2025-11-16 14:45:30

1973年,知青刘朝旭被推荐上大学,临走时去找队长告别,没想到,在他家窗前,听到里面队长说:“朝旭要走了,去给他借点路费吧!”队长媳妇说:“你上次卖了羊皮袄才凑够给知青买锅的钱,现在让我上哪儿借!”   2023 年深秋,78 岁的刘朝旭坐在书桌前,手里捧着一件旧羊皮袄。   旁边放着泛黄的 1973 年大学录取通知书,纸面已有些磨损。   这两件物品,藏着他从山西知青到大学教授的人生故事。   时间拉回 1972 年冬,山西农村的雪下得特别大,知青点的铁锅裂了。   没了铁锅,十几个人只能吃冷饭,刘朝旭急得嘴上起了泡。   生产队长郭老汉听说后,第二天一早就驾着驴车要带他去镇上买锅。   路上雪滑,驴车走得慢,郭老汉把自己的旧棉帽摘给了刘朝旭。   谁知到了镇上,才发现揣在怀里的钱袋不见了,两人傻了眼。   回到村里,刘朝旭要组织知青凑钱,郭老汉却摆着手不让。   “你们娃子们钱少,这事我来解决。” 他说完就往家走,背影有些佝偻。   那天夜里,刘朝旭睡不着,披着薄被子去郭老汉家想再说说。   刚到窗下,就听见郭婶的声音:“你把羊皮袄卖了,冬天咋过?”郭老汉叹口气:“娃们要吃饭,总不能让他们冻着饿着。”   刘朝旭站在雪地里,眼泪很快冻成了冰。   他知道那件羊皮袄是郭老汉的宝贝,是当年娶媳妇时的彩礼。   第二天一早,他把这事告诉了知青伙伴,大家都红了眼睛。   有人拿出家里寄来的 5 块钱,有人把舍不得用的粮票拿出来,还有人摘下手表。   “咱们凑钱,把郭叔的羊皮袄赎回来!” 知青小王喊了一声,没人反对。   他们打听了三天,才知道羊皮袄被邻村的张大叔买走了。   刘朝旭带着凑来的钱和粮票找到张大叔,好说歹说才把袄子赎了回来。   当他们把叠得整整齐齐的羊皮袄送到郭老汉家时,郭老汉愣了半天。   他摸着袄子上的毛,眼圈慢慢红了,拍着刘朝旭的肩说不出话。   从那以后,刘朝旭干活更卖力,还主动帮郭老汉家挑水、喂猪。   1973 年春,村里来了推荐上大学的名额,队里要开会选人选。   开会那天,郭老汉第一个发言:“朝旭这娃踏实,肯学,该让他去。”有村民说知青里还有其他人也不错,郭老汉又说:“朝旭心细,读了书能有大出息。”   最终,刘朝旭拿到了推荐名额,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哭了。   临走前一天,郭老汉把刘朝旭叫到家里,手里捧着那件羊皮袄。   “路上冷,你带着,到了学校也能穿。” 郭老汉把袄子往他怀里塞。   刘朝旭不要,说郭老汉冬天更需要,两人推来推去半天。   最后郭老汉急了:“你拿着!这是叔的心意,到了学校好好读书!”刘朝旭只能收下,抱着袄子,心里像揣了个暖炉。   1973 年 9 月,刘朝旭坐火车去省城上大学,郭老汉和乡亲们来送。   火车开动时,他看见郭老汉站在月台上,穿着单薄的棉衣,朝他挥手。   他把脸贴在车窗上,看着郭老汉的身影越来越小,眼泪又掉了下来。   大学里,他从不偷懒,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   放假时,他会把省下来的饭票寄给郭老汉,还写长长的信报平安。   1977 年,刘朝旭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中学当老师。   他第一个月发了工资,就寄了 20 块钱给郭老汉,还买了件新棉大衣。   后来恢复高考,他又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老师,慢慢成了教授。   不管工作多忙,他每月都会给郭老汉寄钱,逢年过节一定回村里看看。   郭老汉总说:“你不用总惦记我,好好工作,教好娃们就行。”   1990 年,郭老汉去世,刘朝旭赶回去送了最后一程。   郭婶把郭老汉一直留着的旧棉帽给了他,说这是当年给过他的那顶。   刘朝旭把棉帽和羊皮袄放在一起,每年都会拿出来晾晒。   后来他成了大学教授,还常给学生讲当年在山西农村的故事,讲郭老汉。   他说:“没有郭叔,就没有我的今天,人要懂得感恩。”   如今,刘朝旭已经退休多年,却还在学校做志愿者,帮年轻老师备课。   他把羊皮袄和录取通知书捐给了学校的校史馆,还写了篇文章回忆往事。   每年冬天,他都会带着孙子回山西那个村子看看,去郭老汉的坟前祭拜。   孙子问他:“爷爷,这件羊皮袄为什么这么重要?”他笑着说:“这里面装着好人的心意,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温暖。”   现在的刘朝旭,每天都会看会儿书,偶尔写写文章。   他常说,自己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郭老汉这样的好人。   那件羊皮袄的温暖,不仅陪他走过了艰苦的知青岁月,也影响了他一生。   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谊,成了他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信息来源:《1970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

0 阅读:0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