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让人拍大腿的,莫过于孙权放走张裔这场戏。 公元223年,当邓芝揣着诸葛亮的密信踏入建业皇宫时,孙权绝对想不到,这个在吴国蹲了三年冷板凳的益州前太守,会成为他后半辈子的心病。 张裔这人,搁现在就是典型的"技术官僚"。刘备入蜀时,他在巴郡太守任上把铁器作坊管得风生水起,连诸葛亮都得夸一句"司金中郎将非他莫属"。结果倒霉催的,被南中豪强雍闿绑了当投名状送给孙权。这捆绳子,差点勒断蜀汉的半壁江山。 当时诸葛亮刚接刘备的烂摊子,南中叛乱、东吴断交、曹魏虎视眈眈,活像个拆弹专家同时面对三个倒计时的炸弹。听说张裔被扣,丞相府的油灯连续亮了七夜。不为别的,整个蜀汉能镇住南中那帮地头蛇的,除了关羽就剩张裔,而关羽的脑袋此刻正在洛阳当曹操的镇纸。 孙权这边呢?张裔在丹阳乡下种地时,孙权正忙着和陆逊讨论怎么给关羽挖坑。直到邓芝晃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吴蜀修好,张裔可当投名状",孙权才想起宫里还养着这么号人物。 召见时孙权玩性大发,拿卓文君私奔的段子恶心蜀国风俗,没想到张裔顺口怼出"朱买臣妻更不堪",既保了蜀国面子,又暗讽孙权识人不明。 等孙权反应过来这人能把《孙子兵法》和《蛮夷风俗志》倒背如流,张裔已经坐着快船飙到永安界。东吴的追兵看着江面上飘的蜀国旗子,估计想把孙权的酒壶砸了:您倒是早说这人比周瑜还能唠啊! 诸葛亮这边更绝。张裔一回国就被塞进丞相府,白天处理南中叛乱文书,晚上陪丞相推演北伐粮草路线。最绝的是建兴三年南征,张裔提出"以叟治叟,以爨制爨",把雍闿的老巢变成了蜀汉的粮仓。现在云南保山的"张公祠"里,还供着他当年画的《南中夷汉互市图》。 这玩意儿要是落在孙权手里,东吴的交州叛乱早平了。可孙权呢?放走张裔后接着犯老毛病:庞统嫌丑,廖化嫌降,于禁嫌老,最后把陆逊逼得自杀,活活把江东人才池作成了"人才回收站"。 最打脸的是张裔回蜀第二年,孙权突然发现交州太守送的报表全是乱码——原来南中归顺的部族开始往蜀国送战马,东吴的珍珠翡翠卖不动了。史官记这事时写"权悔,掷杯于地,碎玉三块",估计当时建业宫里能听见武昌鱼翻白眼的声音。 都说孙权擅长"白衣渡江",可这次他放走的不是普通俘虏,是诸葛亮手里的"南中钥匙"。后来邓芝再次使吴,孙权握着他的手叹气:"孤悔不听子明(吕蒙)言,留张裔如留虎矣。"早干嘛去了?夷陵之战烧死的蜀军里,说不定就有张裔训练的南中藤甲兵。 这场人才拉锯战,活脱脱是三国版的"你以为放走的是青铜,其实是王者"。孙权输在看脸识人,诸葛亮赢在赌命相搏。当张裔在丞相府熬夜改《南征方略》时,东吴的档案库里还躺着庞统没拆的巴蜀水运图。 历史最吊诡的地方就在这儿:有时候放走一个人,输掉的不是一场战役,而是整个时代的入场券。现在成都武侯祠的"文臣廊"里,张裔的石像排在第五位,而孙权的纪念馆里,永远缺了那把本该属于他的"南中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