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长期在中国居住工作的美国教授说:以我对中国人的了解,高市早苗扬言台海冲突爆发

凭栏观望史 2025-11-17 08:27:57

一位长期在中国居住工作的美国教授说:以我对中国人的了解,高市早苗扬言台海冲突爆发,日本会出兵的言论中国人听了不但不会害怕,反而会很兴奋。恨不得这一天赶快到来,到那时中国连征兵都不需要,他们会全民皆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面对日本政客高市早苗涉台激进言论,我国92% 的受访者表示 “不会退缩”,近七成认为 “若需捍卫领土,愿主动贡献力量”。   这份调研数据,恰恰戳中了中国人在领土主权问题上的集体态度 —— 从不是口头强硬,而是藏在行动里的团结。   高市早苗敢放这种话,本质上是自身政治困境的 “转嫁术”。   看日本总务省 2024 年一季度数据,该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29.7%,核心通胀率连续 18 个月超过 3%,日元对人民币汇率较去年贬值超 12%,民生压力下,她支持率也在下降。   政治上,自民党在众议院 465 个席位中仅占 218 席,未达半数,此前合作的公明党因反对其 “修宪扩军” 路线退出联盟,只能与主张 “强硬对华” 的维新会组建少数派内阁,这种背景下,拿台湾问题挑事,不过是想靠 “外部威胁” 稳住选票。   更值得警惕的是她背后的历史观偏差。   公开记录显示,2024 年 4 月,高市早苗以 “首相” 身份参拜靖国神社,而该神社供奉着 14 名甲级战犯;在日本国会答辩中,当被问及 “是否承认南京大屠杀史实” 时,她以 “不同史料有不同表述” 回避正面回应。   这种对侵略历史的模糊态度,恰好触碰了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底线 —— 翻阅《马关条约》原文,1895 年 “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的条款,至今仍是两岸共同的历史痛感。 1945 年台湾光复时,国民政府接收档案记载,当时全台 90% 以上民众自发参与庆祝活动,“回归祖国” 的口号响彻街头,这种对统一的渴望,本就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共识。   如今中国人的团结,早已不是 “情绪化表达”,而是有组织、有行动的系统性支撑。   从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数据看,2024 年一季度,已有超 2000 家中国制造业企业主动申报 “国防物资应急生产资质”,涵盖机械、电子、食品等多个领域,明确表示 “若有需要,可 48 小时内转产军用物资”。   教育部 2024 年工作部署中提到,全国高校已开设 “国防教育选修课” 超 1200 门,选课学生突破 500 万人次,不少高校还组建了 “无人机操作”“应急通信” 等民间国防社团,这种从企业到校园的主动参与,正是团结的具象化表现。   连日本国内,清醒的声音也在增多。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2024 年 5 月发布《对华经贸依存度报告》,明确提到 “中国市场占日本汽车出口的 38%、电子零部件出口的 45%,若因台海问题导致经贸中断,日本制造业将面临至少 15 万亿日元损失”,为此经团联已三次组团赴华沟通,呼吁政府 “保持对华克制”。   在野党立宪民主党更是向国会提交《涉台言论质询案》,指出高市早苗的表态 “突破了日本历届政府‘不直接介入台海’的默契,可能将日本拖入军事冲突”,这些反对声音,恰恰说明她的激进路线连本国利益群体都不认可。   中国的实力支撑,也让 “全民护家” 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2024 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海军已形成 “三航母战斗群和区域防空舰艇” 的近海防御体系,空军歼 - 20 隐身战机列装数量突破 300 架,第六代战机研发进入关键阶段。   从资源层面看,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对全球中重稀土的供给占比超 90%,而日本半导体、汽车产业所需的稀土,85% 依赖中国进口,这种 “硬实力 + 资源优势” 的双重保障,让任何外部干涉图谋都难以得逞。   其实中国人心里都清楚,“全民皆兵” 不是好战,而是 “护家的底线”。   从 1895 年台湾被割让时的民众抗争,到 1945 年光复时的全民欢腾,再到如今对统一的坚定支持,一代代人守护的,从来都是 “家不能散、土不能丢” 的朴素信念。   高市早苗的言论,不过是给这种信念加了把火 ——14 亿人拧成的一股绳,既是捍卫领土的铜墙铁壁,也是推动统一的磅礴力量。   毕竟,一个团结的民族,从不会惧任何挑衅,一个坚定护家的国家,终将实现领土完整的夙愿。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凭栏观望史

凭栏观望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