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套“从夯到拉”的评级方式在网络上悄然走红。它将万事万物简单地划分五档:“夯、顶级、人上人、NPC、拉完了”五个等级。“夯”是好到没话说,“NPC”原本是游戏里不受玩家控制的角色,这里成了“不起眼”的代名词,至于“拉完了”,自然是差到没法再差。这套网络“黑话”迅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游戏角色的强弱,到演员演技的高低,再到大学课程的难易,甚至不同奶茶的口感,几乎都难逃它的“审判”。看似随便的玩梗,怎么就让年轻人如此“上头”?好上手。既没有复杂的数据指标,也不搞严谨的逻辑论证,更不涉及什么专业知识,全凭个人感受下判断。只要记住顺序,谁都能轻松参与“评判”,享受当“评委”的快感。不伤人。“从夯到拉”的评判标准只看个人喜好,不追求绝对客观,淡化了评价本身的尖锐性。当排名和大家的认知或体验一致时,很容易引来“我也觉得”的附和;就算有争议,其戏谑的形式也能让严肃争论变成轻松交流。接地气。它不盯着那些宏大主题,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日常生活。从“下饭菜”到“下饭剧”,凡是和我们生活沾边的,都能被拉出来排个座次。这种对生活细微处的关注与调侃,让“夯拉排名”自带烟火气,容易激发大家的参与和再创作。“夯拉排名”的风靡,并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其背后是对年轻人网络心态的真实写照。用“戏谑”拆解“权威”。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评价和考核,一本正经,压力不小。“夯拉排名”模仿了排序的形式,却大多用在吃喝玩乐这些轻松的事情上,仿佛在善意地提醒我们,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得绷着根弦,生活可以不那么严肃紧张。在“互动”里找“认同”。在“夯拉排名”的视频里,弹幕和评论区往往最热闹。看到喜欢的明星被评为“夯”,不少人会刷“实至名归”;要是不服,也会立马反驳。不管天南海北,只要能看懂这些梗、参与这些讨论,就算找到了组织,获得归属感。在“无聊”中挖“有趣”。哲学家韩炳哲说过,“深度无聊”是创造力的源泉。在事事都要有意义的时代,“夯拉排名”这种看似无聊的玩梗,让我们从功利主义中暂时抽离,进入一种专注又放松的状态。而只有精神的深度放松,才能有思维的真正突破。这股“夯拉排名”风潮,说到底不过是网络时代一次轻盈的文化实践,不必解读为“娱乐至死”,更无需过度拔高,不妨以更平和、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小心“标签化”思维的潜在影响。世界是复杂多面的,一个学科、一份工作,甚至一种食物,很难用简单五个等级完全概括。我们在享受贴标签的乐趣时,内心要保持清醒,意识到这仅仅是一种娱乐行为,绝不能替代对事物更深入、完整的理解和思考。尊重价值评判的多元。“夯拉排名”是个人化的标准,你认为“夯”的事物,别人可能觉得“拉完了”。因此,在互动过程中,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品味和选择。对于排名,可以不认同,却不能“上纲上线”。健康的讨论是鼓励大家表达“为什么”,而不单单争论“是什么”。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尺度。我们可以在“夯拉排名”中获得快乐,但如果对一切事物的感知都下意识套用“非夯即拉”,或许就应该暂时放下手机回归现实了,先去体验生活再做判断。无论何时,网络都只是为生活增色,不能反过来用它定义生活。 “从夯到拉”的流行,是网络文化生动性的一个缩影。我们欣赏其有趣的创造力,但同时要保持理性的审视。让流行的归于流行,让深刻的归于深刻,或许才是面对网络文化现象最健康的姿态。(安徽时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