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上天并不偏袒任何人,但总是眷顾那些行善之人。
即不动贪欲、不动怨恨、不动脾气的人。
这不仅是对个人品行的规范,更是对家庭幸福的守护。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更应该深入思考当中的意义,以此来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心态。
家有三不动,福祉自然生;
贪欲怨恨去,和气才能满门庭。
不动贪欲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他游历于各大寺院,参禅悟道,寻求真理。
某日,他抵达了瓦观寺,并在此静心诵读书籍,深入研习其中的妙理。
某个深夜,高僧因腹部不适而前往茅厕,却在门口偶遇一鬼魅。
那鬼魅一见高僧,立即五体投地,恭敬地顶礼。
高僧心生好奇,便询问它为何在此守候,又为何会沦为鬼身。
鬼魅含泪跪拜,向高僧倾诉了它的过往。
它曾是一名出家人,负责寺院中的香灯与知客等事务。
在执掌期间,它不慎犯下了戒律,死后便沦为啖粪鬼。
它深知高僧德行高尚,故祈求高僧以慈悲之心,助它超度。
高僧询问它究竟犯了何罪,鬼魅却摇头表示不知。
高僧便一一询问它是否犯下杀、盗、淫等身业,鬼魅均否认。
当问及口业时,它承认偶有恶口、两舌与绮语之过。
至于意业,它则认为自己贪心过重,贪图香油与金钱供奉,难以控制嗔念,且智慧未开,心中常有烦恼。
鬼魅真心悔过,恳请高僧代它做功德。
它透露在柿子树下藏有三千钱,希望高僧能掘出此钱,为它抄写书籍并救济贫困。
高僧应允,于天明时召集数人挖掘,果然寻得那瓮藏钱。
高僧用这些钱为鬼魅抄写书籍,并将余款用于济困扶危。
一周后,那鬼魅再次现身,向高僧致谢。
它表示业障已减轻许多,将继续精进修行,以期早日脱离鬼身,回归人道,专心向佛。
言毕,它恭敬地礼拜高僧后,便悄然消失。
有句话说:
“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
那些欲望多的人,由于过多地追求利益,因此苦恼也就更多;
而那些欲望少的人,由于没有所求,没有贪欲,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苦恼。
贪欲是修行路上的大敌,它会导致自己失去清净之心,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一个人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修行悟道,迈向真理的道路。
不动嫉妒
在古老的佛陀时代,有一位弟子提婆达多,虽身处僧团,却常怀嫉妒之心。
他对佛陀充满不满,四处散播谣言,破坏僧团的和谐。
有一天,比丘们聚在一起议论此事,佛陀恰好经过,听闻他们的疑惑,便道出了与提婆达多之间的前世因缘。
原来,在无量劫前,有一个摩伽陀国,国王拥有一头洁白如雪的大象,备受百姓赞誉。
国王却因人们的赞美都集中在大象身上,心生嫉妒,决定置大象于死地。
他命令驯兽师将大象带到高山之巅,表演惊险的技艺。
大象依次用三只脚、两只脚、甚至一只脚站立,赢得了更多的赞叹声。
国王的嫉妒心却愈发强烈,竟要求大象四脚悬空,飞到另一国度。
驯兽师知道这是国王的无理要求,便告诉大象这是国王的阴谋,劝它展现神力,飞到婆罗奈国。
大象听从建议,真的四脚悬空,载着驯兽师飞过断崖,降落在婆罗奈国。
那里的国王见大象神奇非凡,便收留了它,封为象王。
佛陀告诉比丘们,那位嫉妒心强的国王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
婆罗奈国的国王是舍利弗,驯兽师是阿难,而大白象则是他自己——释迦牟尼。
提婆达多因生生世世累积的嫉妒心,至今仍在逼害佛陀。
有副对联是这样的: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一个人要有包容心,能够容纳世间各种难事和可笑之人,从而避免因为小事而心生怨恨。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言行而产生嫉妒。
但是,嫉妒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无法解脱。
当一个人学会放下嫉妒时,其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宽广,能够容纳更多的美好和善良。
不为嫉妒所困,不为情绪所扰,自我修行的路上才会更加明亮。
不动脾气
有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他实在是厌倦了战争和世间的争斗,所以特地去找了一位很有名的禅师,希望能出家为僧,从此过上清净的生活。
将军对禅师说:
“禅师啊,我现在真的看破了红尘,想跟您出家修行,请您收我为徒吧。”
禅师听了,看了看将军,然后说:
“将军啊,你家里还有妻子儿女,牵挂太多,而且你心性火气都太重,现在还不是出家的时候,你还是再等等吧。”
将军听了有点着急,连忙说:
“禅师,我现在真的什么都放下了,妻子儿女都不是问题。请您现在就帮我剃度吧,我真的不想再参与世间的争斗了。”
但是禅师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将军只好暂时作罢。
后来有一天,将军一大早就跑去寺里拜佛。
禅师看到他,就问:
“将军,你怎么这么早就来拜佛了?”
将军说:
“禅师,我想除去心头的火。”
禅师听了,就当场做了一首偈语给他,大致意思是:
“你这么早起床,就不怕家里的妻子外出找别的男人吗?”
将军一听,顿时就火了:
“禅师,你怎么能这么说话,简直是在伤人!”
禅师叹了口气,说:
“你看,我就这么一说,你就这么生气,你的脾气还是这么重,怎么能说已经除去心头的火呢?”
在故事中,将军虽然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但他的内心仍然充满了脾气和怒火。
禅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将军意识到自己的脾气问题,从而提醒他要修行内心,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出家。
《荀子·修身》中说: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无论是愤怒还是喜悦,都不应该失去自我控制,过度表达情绪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脾气如同内心的狂风,一旦发作,就会扰乱自己的思绪,让自己失去判断力。
如果一个人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失去理智。这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脾气如火蛇,伤人伤己;让内心平和如甘露,如此才能润心润肺。
▼
“家有三不动,越动越没福”指的是:
不动贪欲、不动嫉妒、不动脾气这三种内心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不动贪欲:修行路上须警惕,莫让贪念毁前程。
不动嫉妒:以善消恨,智慧自在其中。
不动脾气:心自清净;一念之间,觉悟花开。
愿你我皆能守心三不动,福慧双增乐无边,人生圆满皆欢喜。
作者 | 幕卷·圆圆
图片 | 幕卷·摄影爱好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