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喜欢林黛玉为何从来不表扬她?不喜欢薛宝钗为何却公开表扬?

小涵读书 2025-02-03 22:18:44

贾母对待林黛玉的感情众所周知,尤其是与薛宝钗相比,更是显而易见。

但奇怪的是,贾母从来没有表扬过林黛玉,却多次认可薛宝钗。比如当众表扬她比家里四个女孩都好,表扬她帮助史湘云做事周到,等等。

贾母为何要这样做呢?

1.血缘情深无需赞,客套应酬显疏离

孔子曰:“至亲不谢,至爱不言。”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的场景跃然纸上。“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一瞬间,贾母的情感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毫无保留。这是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本能反应,无需任何修饰和言辞的堆砌。在这一刻,贾母与黛玉之间的亲情纽带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真挚的情感,超越了一切语言的表达能力,因为真正的至亲至爱,往往是在最本能的行为中得以体现。

与之相比,贾母对待薛宝钗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宝钗得到贾母当众夸赞:“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这样的夸赞不可谓不高,然而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暗藏的社交距离。这种刻意的褒扬,就如同《礼记》中所说的 “礼者,敬而已矣”,更多的是一种社交场合的客套与应酬。在封建大家族中,这样的夸赞虽然表面上是对宝钗的认可,但在贾母内心深处,与对黛玉那种发自肺腑的情感相比,无疑显得有些空洞和疏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在面对至亲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加真实和自然的情感,因为无需担心被评判或误解。而在社交场合中,言语更多地是一种工具,用于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形象。贾母对黛玉的情感,是基于血缘的深厚亲情,无需通过言语来证明;而对宝钗的夸赞,则更多地是出于社交礼仪和家族和谐的考虑。

2.家族利益重千钧,亲疏远近有玄机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

在贾府这样的世家大族中,家族利益始终是一切决策的核心考量。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时,来到宝钗的蘅芜苑,只见 “雪洞一般”,陈设极为朴素。贾母见状,特意命鸳鸯取来珍藏器物布置。这一举动看似是对宝钗居所布置的批评,实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贾母此举,是为了在刘姥姥面前展示贾府的富贵底蕴,维护家族的体面和尊严。

相比之下,黛玉的居所潇湘馆,贾母始终保持着 “潇湘馆的竹子也不许动一根” 的默契保护。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贾母基于对家族利益和亲疏关系的综合考量。潇湘馆是黛玉的私人空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黛玉的情感和个性,贾母对其的保护,体现了她对黛玉的特殊关爱。而对宝钗居所的布置,则更多地是从家族对外形象的角度出发。这种差异恰如《韩非子》所言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真正的重视往往无需宣之于口,而是体现在默默的行动和保护之中。

从家族权力结构来看,贾母作为贾府的掌权者,她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家族的兴衰荣辱。在对待钗黛的问题上,她必须权衡利弊,既要照顾到与黛玉的亲情,又要考虑到宝钗背后的薛家势力以及她对家族未来发展的潜在价值。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得贾母在对待两人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实则隐藏着深刻的家族利益考量。

3.性格决定相处道,扬长避短显智慧

《周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了其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和偏好。宝钗和黛玉的性格截然不同,而贾母也根据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相处之道。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宴上,贾母特意吩咐拿出二十两银子来,并精心安排宴会。这一公开示好的举动,恰合宝钗端方持重的个性需求。宝钗一向以稳重、端庄的形象示人,她注重社会规范和家族礼仪,贾母的这种公开认可和重视,无疑是对她的一种极大肯定,也符合她在家族中所追求的形象和地位。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时,宝玉为黛玉疯癫,贾母见此情景,虽未出言安慰黛玉,却立即安排太医、更换侍从,以实际行动来关心宝玉和黛玉。这种“大音希声”的关怀方式,暗合黛玉敏感细腻的性格。黛玉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她更需要的是默默的关心和理解,而不是表面的言语安慰。贾母深知这一点,所以她选择用行动来表达对黛玉的关怀,这种方式更能触动黛玉的内心。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贾母的这种相处方式体现了她极高的情商和处世智慧。

她能够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和关怀方式,既满足了对方的需求,又维护了家族的和谐稳定。这种因人而异的相处之道,值得我们在现代人际交往中借鉴和学习。

4.深谋远虑藏真心,明贬暗保见真情

范仲淹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贾母作为贾府的掌舵人,她的每一个言行都蕴含着深远的谋略和对家族未来的考量。在对待黛玉和宝钗的态度上,这种深谋远虑体现得尤为明显。

《红楼梦》第五十回 “芦雪庵联诗” 时,贾母当众说黛玉 “不如你宝姐姐有福气”,乍一听,这似乎是对黛玉的贬抑。然而,结合当时的情境和贾母的一贯行为,我们可以发现,这句话实则暗藏保全之意。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福气是一个女子极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贾母看似贬低黛玉的福气,实际上是在为她减少外界的关注和压力,避免她成为众人嫉妒的对象。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提亲遭拒,贾母那句“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的择偶标准,看似是一种宽泛的要求,实则是为黛玉量身定制的保护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黛玉父母双亡,在家族中的地位相对脆弱。贾母的这一择偶标准,为黛玉的未来婚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也表明了她对黛玉的关爱和重视。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谋略,是“能而示之不能”的精妙。

从家族长远发展来看,贾母的这些谋略都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和稳定。她深知黛玉和宝钗在家族中的不同角色和价值,通过巧妙的言语和行为,既保护了黛玉,又为家族的未来发展留有余地。这种深谋远虑的处事方式,充分展现了贾母作为家族掌权者的智慧和担当。

5.结论与启示

贾母的 “冷黛热钗” 现象,绝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或情感偏向,而是世家大族掌权者在亲情、礼法、利益间寻求平衡的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对黛玉的 “不赞”,恰恰是因为血脉相连的深厚底气,无需过多的言语修饰;对宝钗的 “多夸”,则是出于处世周全和家族利益的考量,是一种社交和家族管理的必要手段。

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和处事方式,为我们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深刻道理:

表面的亲疏远近往往与实质的情感深浅构成镜像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看似热情洋溢,但内心可能保持着距离;而有些人看似平淡冷漠,却可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最真挚的帮助。真正的深情,往往隐藏在日常的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而虚应的礼数,则更多地出现在公开场合,用于维护社会关系和形象。

看透贾母“冷黛热钗”表现,能够我们深刻体会,在人际交往中要洞察人心,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从而更加从容地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

0 阅读:36
小涵读书

小涵读书

撰写读书写作体会,发表不一样的见解;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