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昨天晚上新婚夫妇双双进入洞房,花烛彻夜通明第二天一大早,新娘就起来,准备到堂前拜见公婆。新娘精心梳妆好后,心里仍不免嘀咕,便又羞答答地悄声问身边丈夫:我画的眉毛颜色深浅是否合适啊?
这是一首写新婚夫妇闺房情趣的佳作!它的确写得精彩、传神!在封建时代,一个女子必须遵守“三从四德”新嫁娘要过的头一关就是拜见公婆,公婆的好恶和印象的好坏,几乎决定她在婆家一生的命运。
这首诗的作者巧妙地抓住了新婚夫妇闺房生活中的一个特定时刻,表现出新嫁娘娇羞含蓄、微微忐忑的内心活动。她清晨起早,精心打扮自己,期待着新婚生活的开始。同时,她也有些不安,担心自己在丈夫面前的表现不够完美。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新嫁娘的真实情感和心理状态。
可是,细看诗题《闺意献张水部》,便有些莫名其妙了。难道夫妻生活也须向长官报告?翻阅《全唐诗》,这首诗又题为为《近试上张籍水部》,则更觉文不对题。夫妻生活与考试又有何干?
然而,一细想,正是这个题目泄露了天机。
原来,诗人朱庆馀当时是一名赶考的举子,这首诗是他向当时水部员外郎、著名诗人张籍投谦的一首干谒诗。作者自比新娘,将张籍比成新郎,将主考官比作舅姑(公婆)。
第三、四两句乃诗人主旨所在。如此,诗就应该另作解释了:面临即将参加的进士科考试,我虽然已准备充足,有夺魁登第的信心,但还要向您讨教,不知我写的诗文是否合乎主考官的口味、得到主考官的赏识?
把考生应试比作新娘拜舅姑,实在是个既贴切又新奇的比喻。
对于举子们来说,科举考试是他们一生的关键时刻,这和女子出嫁一样,都是对未来的重大决定。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通过科举考试,那么他们将有无限的前途和机会;而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可能会遭受挫折和失望。
出嫁的女子同样面临着两种命运,如果她们能够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和支持,她们将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否则,她们可能会遭受不幸和痛苦。
因此,科举考试和女子出嫁一样,都是人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如果能够得到成功的结果,就能够拥有美好的前途和生活;而如果遭受失败,则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和伤害。
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情感描述,将自己的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诗人成功地唤起了读者对科举考试中公正无私的评卷制度的同情与认同。同时,这首诗在表现技巧上也相当出色,首联平缓展开,尾联则以一个动作、一句问话,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科举考试结果的期待与不安。
此外,这首诗的尾联更是一个精彩的生活细节描绘,它既真实又普遍,展现了新婚夫妻间的甜蜜和亲密。诗人巧妙地将日常生活细节融入诗歌,既揭示了他们生活的甜蜜,又展现了自己高超的生活提炼和表达能力。这样的表达方式让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总之,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绘,展示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得到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张籍立即写了一首《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馀的献诗采用了比喻的形式,所以张籍的答复也以同样的形式出现。然,朱庆馀是越州(浙江绍兴)人,江南地区的山水秀美,且历史上美女辈出,张籍在诗中把朱庆馀比喻为浙江地区穿着华丽、妆容精致的采菱姑娘,她的容貌和歌声都是那么的优美。首句描述了姑娘的身份和外貌,就像是刚刚梳妆打扮好泛舟在镜湖中的浙江采菱姑娘,她对自己的容貌非常自信,但当她看到湖中自己的倒影时,却不禁犹豫起来。
这两句与朱庆馀诗中的后两句相对应,表达了姑娘对自己的容貌产生了自我质疑。“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沉吟”所表达的内容则与“低声问夫婿”相同。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位采菱姑娘的才貌出众,即使那些身穿名贵丝绸衣服、浓妆艳抹的时尚美人,也无法与这位越地采菱姑娘的自然美相提并论;她唱出的采菱歌,即使价值万金也无法与之相比。这两句诗是对朱庆馀献诗的赞美,认为他的诗比那些平庸媚俗的诗更有价值,这进一步消除了朱庆馀对自己“入时无”的担忧(以诗回答,妥了,请放心吧)。从这首答复可以看出,张籍对朱庆馀的诗文有着极高的评价。
在张籍将答诗交给朱庆馀后,他向朱庆馀索取了他的26篇精品诗作,日夜随身携带,并向他人极力推荐。这些诗篇迅速在人群中传抄开来,诵读和吟咏朱庆馀的诗歌成为京城中的流行风潮,他的名声也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果然,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朱庆馀成功考中进士,这标志着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