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联动发力构建市域水网

鹿鸣新闻 2025-02-17 09:19:04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许昌实践调查

■ 李密 李莹 胡旭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在考察调研河南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河南要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区域性水网体系”。许昌市坚持以治水思路为指引,加强市县乡三级联动,破解引入水源、水系连通、科学调控、资金投入和运维管护等问题,优化了城市水系格局,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了用水方式转变,从缺水之城蝶变为水韵之城,为城市打造了如诗如画的滨水景观,有效提升人民群众水幸福指数,为高质量发展厚植了水生态优势,在构建市域水网方面进行了先行实践探索。

一、许昌市域水网基本框架

多年来,许昌市在坚持节水优先的前提下,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这一时代机遇,精心谋划了以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引领,包括水系连通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内的三大市域水网建设重点项目,南调丹江水、北引黄河水、蓄住天上水、拦住过境水、开发再生水,开源节流双管齐下,丰富市域水网水源,市、县、乡三级联动,加强规划设计、调度配合、干群联动,实现市内主要河湖水系水网连通。颍汝总干渠流经襄城县、建安区、开发区共10个乡镇,通过颍汝干渠,许昌市实现了沙河、北汝河与许昌市区水系连通;通过颍河及白沙干渠,实现禹州市、建安区、襄城县与许昌市区水系连通;清潩河在许昌市境内河道长79公里,通过清潩河实现长葛市、许昌市区和鄢陵县水系连通;许扶运河是许昌市东城区主要防洪、排水河道之一,市区段总长3100米,老潩河流经建安区、鄢陵县,与许扶运河交汇,实现许昌市区、建安区和鄢陵县水系连通;通过引黄入许、引贾入鄢、清潩提灌,实现鄢陵县、长葛市与许昌市区水网南北贯通、双向补源;全市境内全域形成“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截至目前,许昌市已经基本建起“境内河流、农田干渠、城市水系”互连互通的市域水网,辅以河道干渠水闸节点调控,实现主要河流和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河湖长制全面保障市域水网安全畅通。2018年,许昌市荣获第一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2024年北汝河(许昌市襄城县段)获河南省2023年度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特别是在今年夏季的抗旱保秋战斗中,许昌市域水网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白沙水库放水、颍汝干渠调水、引贾入鄢送水、清潩提灌泵水等联网运行,保障了秋季作物按时播种、及时保苗,为确保秋季粮食安全夯实基础,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打造市域水网主要做法

(一)坚持节水优先,实现水源汇通

许昌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10,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对此,市委、市政府在规划设计和开源节流两个方面加强谋划,多措并举丰富市域水网水源。一是完善规划设计。先后编制了《许昌市供水及节约用水专项规划》《许昌市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和污泥处置设施专项规划(2015—2030)》等节水相关规划,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加强节水力度。积极开展节水宣传进“机关单位、社区、校园、企业、广场”的“五进”活动,营造全民节约用水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农业节水,深入开展工业节水,全面加强城镇节水。2022年,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考核。三是引入稳定水源。许昌市把南水北调分配的每年2.26亿立方米水用作城乡居民饮用水,在中心城区建设7处人工湿地,对污水处理后的中水进行湿地深度净化,统筹过境的北汝河水、调引的黄河水、提质达标的再生水作为城市水生态建设的保障水源。多次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论证,充分考虑市、县、乡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到用好地表水、治清河道水、节约地下水。例如,鄢陵县作为花木名县和产粮大县,单一的引黄水源已不能满足全县发展用水需求,引贾入鄢工程应势而生,工程涉及开封市尉氏、周口市扶沟、许昌市鄢陵三个市县,对本域内涉及的镇村,党员干部带头,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水系建设与维护。2021年6月正式通水,不仅为许昌新增了引水量,而且有效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补充地下水、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通过实施清潩河、小洪河、老潩河、大浪沟等河道清淤疏浚、堤坝加固治理、病险水闸新建除险,增加河道平时蓄水补源容量和防汛调节力度,使境内河流变成带状水库,为构建市域水网提供了水源保障。

(二)坚持空间均衡,实现水系连通

围绕空间均衡,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大河流综合治理力度,境内主要河流实现了市域水系连通,合理配置水资源,让水系“活”起来。一是优化配置水源。加快建设农田水利综合利用工程,强力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四化”建设,积极推动禹州沙陀湖调蓄工程建设,开展河湖生态补水,创新开展主要河流、水库生态水量调度工作。从2016年开始,许昌市以中心城区为枢纽,一个庞大的城市河湖水系正式连通,一河清流开始在城市中畅行。二是河流综合治理。对灞陵河、清潩河等市内的大流域河流实施全线截流减污,提升了河道综合质量。采用“蓝色海绵”的总体设计理念,构建具有“雨时吸水,旱时贮水”,兼顾旱、涝问题的弹性河道景观系统,为河流提供排洪纳洪、雨水滞蓄、气候调节等功能。对河流沿线涉及镇村,加快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美乡村。三是开发利用再生。2021年,许昌市再生水输送工程全面开始施工,对瑞贝卡污水处理厂出水及清潩河部分退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加压送至颍汝干渠上游,补充市区河湖水系生态用水,沿途预留分水口,以满足市政杂用水和重点工业用水需求。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市域水网,打通颍汝干渠、清潩河、小红河、如意湖、老潩河,实现水系横向连网,分级分区退水补水,稳定河流水源,丰富老潩河水量,保证灌溉水源有效调度,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提供水资源有力支撑。

(三)坚持系统治理,实现调节贯通

坚持河道水闸与湿地、湖泊联动互通,共同调蓄水位,稳定河流径流,将河道景观功能与防汛抗旱功能相结合,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河湖涵养生态。市县两级均把河湖生态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例如,鄢陵县以鹤鸣湖为核心,打造“∞”字形旅游环带,将汶河、许扶运河与鹤鸣湖打通,积极探索“水+生态”“水+健康”“水+文明”发展模式,在鹤鸣湖周围建设鹤鸣湖广场、长寿山公园及配套基础设施等,利用水系彰显水清岸绿、风景优美、人水和谐的城市新气象。二是闸坝联动全域。中心城区河湖水系中,灞陵河建有坡张闸、永兴路橡胶坝等7座中型闸坝;清潩河建有关庄闸、小黄桥闸等7座中型拦河闸坝;许扶运河建有许扶运河排涝闸、许州路拦河闸(坝);护城河沿河建有劳动路进水闸、北城河引水闸等4座水闸。鄢陵县将大浪沟沿河水闸整修一遍,汛期关闭水闸有效避免河水淹没农作物;枯水期农业灌溉时,可以通过鹤鸣湖放水、河流蓄水、提闸灌溉,保证农业农村水源,同时,还为沿途镇村复苏水生态、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提供支持。通过闸坝联动,市、县、乡实现了流域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三是水系连通百景。在水系水网建设中疏浚河道80多公里,整治开挖湿地湖泊5个,增加优化环境水面400多万平方米,整修与新建大小桥梁50多座。同时配套植树45万多株,新增城市绿地400多万平方米;新建23处、总面积近90万平方米的公园类公共场地,配套闸坝63座。通过调蓄径流,河湖水系与周边桥梁、景亭等遥相呼应,成为颇具特色的水上景观。市域水网建设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创造了沿河美景,灵动了城市底蕴,多彩了人民生活,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坚持两手发力,实现要素保通

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吸纳社会资源,动员群众参与,激发生机活力,积极破解水网建设难题,推动实现要素保通。一是积极利用债券项目。政府积极运用债券融汇资金,2023年以来,市水利局积极谋划对接,颍河治理、淮河流域洼地治理工程成功纳入国家重要支流治理项目,双洎河治理项目纳入省级大盘子,为水网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二是引导社会助力支持。积极开展企业慈善捐助和水系建设表彰活动,提升社会各界参与水网建设的积极性。例如,鄢陵县以“红旗渠精神杯”争创活动,推进水系连通和水网建设,多次获得“红旗渠精神杯”先进县;在社会层面,大加倡导开展企业爱心助力活动,对先进企业予以表彰激励,形成爱心公益助力水网建设良好导向。三是以工代赈群众参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并继续扩大劳务报酬规模。许昌市有效利用省基建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市域水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在县级分支水网建设中,各(市、区)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基层组织龙头作用,组织所辖行政村采取筹资筹劳、渣土置换、鼓励义工等措施,打通难点堵点,使水网水系连接沟渠坑塘,通达田间地头,打通了水网建设最后一米。

(五)坚持河湖长制,实现运维畅通

创新实施“党建引领,河长同行”行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要求,保障水网水系运维畅通。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市、县两级河湖长签订问题、任务、责任“三个清单”,市级河湖长以上率下,县、乡、村三级河湖长积极履职。2023年以来,各级河湖长共开展巡河15.1万次,巡河执行率100%,有效保证了河道沟渠水系安全,推动解决了一批河湖管护突出问题。二是实行多方联动。在“党建引领,河长同行”行动框架下,深化“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民间河湖长(监督员)”联动机制,实施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实现区域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共治。三是提升数治水平。《2024年河南省数字化转型战略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推进生态环境设施智能化和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许昌市印发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给水、再生水、雨水、污水、雨污合流管线及其附属设施进行全面普查,治理隐患,实施智能化改造。充分运用“智慧水系”信息化系统,对中心城区63处“三高点位/区域”实时监测,实现对河道沿线设施的多层、智能网络覆盖,形成了“八位一体”的综合管护格局。

三、构建区域水网有益启示

(一)提升政治站位,践行治水思路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十周年,许昌市始终将治水思路贯穿市域水网建设全过程、全领域,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水系建设有关要求,坚持节水优先,编制《许昌市供水及节约用水专项规划》,因地制宜连通市内河湖水系,发挥水系治理综合调控作用,助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实现市域水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践证明,高质量推进市域水网建设,必须切实提升政治站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十六字”治水思路,以市域水网良好的综合效益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二)立足本地实际,打造特色水网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许昌市结合中央和省级水利建设规划,立足本地实际,统筹境内河流、引水干渠、农田沟渠、城市水系布局,运用系统观念,实现市域水网水系连通、整体联动,真正把水网建设与农业生产、群众生活、产业发展、河湖生态等一体推进,使群众可见、可知、可用、可受益,赢得了广泛支持认可,实现了北方缺水城市到水韵城市的蝶变。实践证明,推进市域水网建设,必须顺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要求,立足当地实际,将构建区域水网体系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打造城市特色水系水网,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三)构建长效机制,形成联动合力

许昌市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制度保障,明确市、县、乡各级部门对市域水网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全面推动河湖长制各项要求落地落细。通过“以工代赈”、公益捐助、志愿服务、广泛宣传等多种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市域水网建设和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聚起区域水网建设的强大合力,探索出了市、县、乡三级联动推进水网建设和运营维护机制。实践证明,市域水网建设必须强化党的领导,突出群众参与,坚持水利部门担当作为和市、县、乡三级联动推进,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使区域水网建得顺、用得好、管长远,实现水网构建和水利事业造福于民。

(四)善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许昌市在构建地面全域水网的同时,积极推动数字孪生水网建设,运用数字化加强市域水网科学精准调度,并依托“智慧水系”信息化系统,配备专用飞行器,实施高空监控、精准模拟、远距离巡查等,实现水质监测、病害监测、浮萍监测等多种功能,充分满足全市水系管护工作的需要。同时,还建成了城市排水防涝智慧指挥平台和中心城区排水防涝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时有效监测河流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践证明,构建市域水网,要善用科技手段,强化数字孪生,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市域水网精确、精细、精准的管理能力,提升水系治理效率,加快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

0 阅读:0
鹿鸣新闻

鹿鸣新闻

秉持专业新闻理念,报告时代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