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谷内唯一对外开放地宫的皇帝陵墓,为何只有45件陪葬品?

南兮的人文游记 2024-11-04 10:29:21

这是洛阳唯一开放地宫的皇家陵墓,也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

(景陵的超长墓道)

然而当年考古队清理发掘了两个多月,却只出土了45件陪葬品,还是由残片复原而成的碗罐陶器。‍

陵墓里埋葬的是哪个皇帝?为何陪葬品如此寒碜?

洛阳的邙山陵墓群是我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这里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被称为“中国帝王谷”。

你好哇,我是南兮,上一期带大家逛了邙山脚下洛阳古墓博物馆里的墓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古墓专题类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绝对值得一去。

(上期链接:中国“最接地府、阴气最重”的博物馆,25座大墓原样搬迁,现场下墓揭秘死后的栖息之所)

当然,如果你觉得只看复原墓不过瘾,洛阳古墓博物馆内还有个原址皇帝陵墓——景陵,今天咱就亲自下地宫探探墓。

在这要先提醒一下:我们今天看的这个景陵不是唐朝李宪宗的景陵,也不是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的景陵,更不是清朝康熙皇帝的景陵,而是比他们更早的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

宣武帝元恪是北魏的第八个皇帝,来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拓跋家族,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孝文帝拓跋宏(元宏)。

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当年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将都城从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改鲜卑服为汉服,改姓氏拓跋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汉化改革,也是我们初中历史课本上比较熟悉的知识点。

顺便说一下,洛阳龙门石窟就是迁都洛阳的时候开始开凿的。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  宾阳三洞最早是元恪给父亲孝文帝和母亲文昭皇后开凿的洞窟,著名的帝后礼佛图便是在这里被盗到美国)

孝文帝去世后,元恪继位,他延续了父亲的治国政策、还废除了北魏之前子贵母死的制度,国力盛极一时。

但也因为他偏信舅舅、治吏不严,北魏在他手上由盛转衰,公元515年,元恪驾崩,谥号宣武皇帝,安葬于景陵。

既然我们现在可以到景陵的地宫去看,说明这已经是一个被发掘后开放的皇陵了。当年为何要发掘景陵呢?

先申明,景陵虽然也是建国以后国家主动发掘的陵墓,但和明十三陵里定陵的主动挖掘性质完全不同。

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队在对古墓进行调查时,在景陵顶上发现了一个盗洞,而且墓中雨水渗透。

为了保护古墓不被破坏,199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洛阳古墓博物馆共同对北魏宣武帝景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考古队在清理景陵的时候,发现墓中随葬品早被洗劫一空,勘测结果显示这座墓曾多次被盗。第一次被盗大约发生在宋元时期,而最近一次则是建国前。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到地宫里看看。

(护身符先带上,求个心安)

相比传统中原皇陵,景陵的构造简单得多,一条长长甬道直通地宫。至少50米以上,坡度也很大。

墓道前段是土墙壁,后段是青砖壁。

你看这些破碎的墙壁和封门墙,都是被盗的痕迹。

甬道两侧有两尊陶武士俑分列两旁,这两个石像还是鲜卑族勇士的形象。

从封门墙进去就是墓室。怎么说呢,空空如也,除了这一口大石棺。

通常的盗墓,一般只会盗取珍宝,绝不会破坏主人的棺木。而眼前的这个石棺,本是由15块巨石拼接而成,现在缺少了一块,说明棺木也被破坏了,可见当时的盗墓贼有多凶残。

我们抬头看,整个地宫还是很深的,有9.36米高。墓顶是穹庐式结构,地宫像一个尖顶帐篷,这和他们是游牧民族起源有很大关系。

在墓顶的四周还有几个盗洞,当年有的盗墓贼就是从地面直接往下打盗洞的,现在去看已经是修补过的了。

既然这个陵墓被盗严重,考古时出土的东西不多,考古学家是确定这就是宣武帝元恪的景陵呢?

事实上,这座巨大的土丘在清代曾被认为是汉冲帝的怀陵。建国后多方考证为北魏宣武帝景陵,这得益于景陵周边其他北魏王室陵墓的勘测,再根据其墓志铭里写的和宣武帝陵墓的位置关系来确定的。

在景陵出土的文物中,有北宋钱币和白瓷碗,很可能就是盗墓贼遗留的,说明景陵在宋金时期就被盗掘了。(嗯……盗墓贼留下的东西,千年后也成了文物。)

(景陵出土的文物和盗洞中发现的器物)

那么那个时候,是谁盗了这个墓?

《宋史·刘豫传》有过相关记载,北宋灭亡后,金人扶持刘豫建立了伪齐政府。当时刘豫设了个叫淘沙官的职位,专门盗洛阳和开封的古墓,巩义七帝八陵,还有洛阳邙山上的古代帝陵很多都在这个时期被毁。

不只是帝陵和大臣墓,民间大户人家的墓也盗了。

不幸中的万幸是,当年考古队发掘的时候,没有采用“大揭顶”的方式,而是沿墓道发掘,完整保护了墓室地宫。

1992年4月,景陵修复完毕并对外开放,这是中国挖掘开放时代最早的帝王陵,也是极少数对公众开放地宫的帝陵。

如果你已经来到洛阳古墓博物馆,别忘了还有这个地方。

0 阅读:0

南兮的人文游记

简介:少时读书,而今行路,以书带路,圆少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