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潭湾位于阳新县王英镇大田村,背靠的大歧山,清潭溪穿村而过,点缀着古桥、古井、古民居等美景。该村以伍氏为主体,据伍氏族谱记载,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第40世孙伍纶备,在南唐时从楚岳州(湖南岳阳)行至永兴(现阳新)安乐里(现三溪、王英、国和)一带落业,在将军林附近兴建祠堂,繁衍生息。其后宋末解元伍进仪偶游来到这里,见地势平坦、山清水秀,“遂举家筑室而居”,迄今已逾600年。
伍氏宗祠
矗立于阳新至咸宁的省道旁的伍氏宗祠是清潭湾的核心,该祠建造的最早历史可追溯到南唐伍纶备在此落户时期,后几经战乱,现祠为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所建。该祠占地约2700平方米,气势恢宏,其内保留了150余件木雕,数十件石雕,件件雕刻精湛。因极具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伍氏祠堂2008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大门石雕
伍氏宗祠正面是高耸的排楼,三门并立。居中正门的门额上书有“伍氏宗祠”四个大字,字的下方雕刻有“渔、樵、耕、读”立体浮雕,门框内侧上角各雕有一只的石狮,大门两侧各雕刻一个精美的石鼓。门楼前原有水塘,后因修建317省道而被填埋。
古戏楼
穿过牌楼为戏楼。古戏楼翘角拱檐,栋梁之浮雕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极富动感,戏台正下方雕刻卷龙图,堪称石雕中的精品。
伍子胥铜像(摄影:王明立)
戏台正对正厅,正厅前伍子胥铜像威武雄壮,熠熠生辉,过厅和排楼有双龙戏珠、祥龙卷云等立体木雕,分别悬挂有阳新名人陈光亨题写的匾额“世德发祥”及“公忠式毂”和今人题写的“功著千秋”的牌匾,其中第一块牌匾颂的是伍氏的祖德,第二块牌匾颂的是当代军事家伍修权。
正厅(摄影:王明立)
正厅屏风
石雕
享堂之后是祖堂,为伍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供奉着先祖全身塑像和先人牌位。在摆放伍氏祖宗牌位的两侧墙面,悬挂有三个人物画像,其一为伍子胥像,一为蔡夫人像,一为彭夫人像。祖堂肃穆、庄严,日夜香烟缭绕,灯火常明。从享堂到祖堂,有一道门隔开。祖堂天井四周设二楼通廊。祠堂拜殿有一尊石香炉,刻着“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字样。
拜殿
藻井
祖堂
每年立秋后第10天是清潭湾最热闹的日子,1000多名伍姓子孙从全国各地赶来祭祖,祈求五谷丰登、伍氏家庭繁荣。祭祖仪式从凌晨5点多开始,一直到中午才结束。随后,大殿内摆上100桌酒菜,“伍家人”觥筹交错,好不热闹。下午,古戏台开始唱大戏,连唱三天。
祭拜伍子胥
秋社祭品
庄重的祭祀仪式
宴会
古桥盘踞于清潭溪上,为双拱石桥,由千余石块砌成,浑然一体,桥洞飞拱,气势磅礴,中间还有供车轮行驶的石槽,可谓匠心独运。该桥建于明代,从桥头残存的碑文可以看到“文致克绳武者缕马,进士第朝议大夫云南布政使司右参议前河南道”等字样。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古桥的建造者为明代一位从四品官员。
古桥
古桥石碑
古井距清潭三里许,井周围原有石栏,井水清澈甘甜,夏凉冬暖,无论何时多少人打水,井中水位如常。几百年来,古井哺育着清潭周边儿女,也陶冶出当地村民无私、清纯的性格。
古民居
明朝中叶所建的古油坊已面目全非,代之以现代榨油技术而名闻四方的大田畈油坊——当地人种芝麻榨芝麻油已经流传几百年,伍氏“进仪公”第32世孙伍理灯榨油技术精湛,嫡传孙子伍淑财更是青出于蓝,在上海、江阴等地销路很广。
残存的山墙
清潭湾古民居除伍氏宗祠保存完好以外,大多只剩下残垣断壁。从残存的山墙中,依稀可以看到这里曾经的繁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一丝苍凉气息,但整个古村落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如同这堵孤独山墙,尽管风雨的沥渍,和光同尘,依然傲立于世。(来源:落风的民俗世界)
领略阳新风土人情
纵览天下风云舆情
阳新风情(微信ID:hbyx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