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号,乌克兰国家安全负责人乌梅罗夫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已经和俄罗斯谈妥了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17 16:43:55

11月16号,乌克兰国家安全负责人乌梅罗夫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已经和俄罗斯谈妥了换俘的事,计划一次性把1200名被俘的乌克兰人接回家。 这个数字直接创下了俄乌冲突以来的换俘之最,比过去两年双方交换的总人数还多,消息一出来就引发了全网关注,但俄罗斯这边到目前都没吭声,也没发布任何相关声明。   乌梅罗夫作为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是泽连斯基政府负责安全事务及军事谈判的核心成员,此前多次牵头重要的战俘交换及军事协调工作。   乌梅罗夫在社交账号中明确表示:“经过多轮艰难谈判,我们终于达成协议,1200名同胞将很快回到祖国怀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在战俘营里待了超过一年。”其表述凸显了谈判的艰难及乌克兰对该事件的重视。   1200人的换俘规模在俄乌冲突期间较为罕见。结合历史记录,今年10月中旬,俄乌曾开展当时宣称的“最大规模”换俘,俄罗斯接回248名俄军战俘,乌克兰接回230名被俘人员,含平民在内总计约两百余人。   再向前追溯至5月,双方在土耳其调解下完成千名战俘交换,但该过程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交换270名军人和120名平民,第二阶段交换307人,第三阶段交换303人,整个过程耗时约十天。   此次直接敲定一次性交换1200人且未提及分阶段实施,效率与规模均刷新近期纪录,背后显然不只是单纯的人道主义考量。   解析此次换俘事件需结合俄乌双方近期处境。从乌克兰的近期处境来看,其面临多重压力。   美国方面,特朗普当选后曾表示“一天内能解决俄乌冲突”,虽未明确具体方案,但乌克兰高层对美国后续援助存在担忧,毕竟特朗普此前曾有中断对乌援助的经历。   拜登政府则利用卸任前的窗口期加紧对乌援助,11月刚批准2.75亿美元援助,同时放宽限制允许乌克兰使用美国导弹打击俄罗斯本土纵深目标,但这种“窗口期援助”的可持续性存疑。   国内层面,冲突持续已久,被俘人员问题已成为乌克兰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一次性接回1200名被俘人员,对提升泽连斯基政府支持率、凝聚国内共识具有重要作用。   俄罗斯同意此次大规模换俘亦有其战略考量。其一,人道主义议题始终是俄罗斯对外宣传的重要切入点,在西方持续制裁的背景下,通过换俘可展现俄方“愿意缓和局势”的姿态。   俄联邦人权事务专员莫斯卡尔科娃此前曾透露,俄乌双方关于换俘的沟通“每天都在进行”,工作人员可直接对接细节,可见此次协议是长期博弈的结果。   其二,近期俄罗斯更新核学说,同时面临乌克兰使用西方导弹袭击本土的情况,此时同意换俘可释放降温信号,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   其三,1200名乌克兰被俘人员的交换,必然伴随同等分量的俄罗斯被俘人员返乡,这对提振俄军士气至关重要,保障己方被俘人员权益是维持军队士气的重要因素。   此次大规模换俘协议的达成,第三方调解大概率发挥了关键作用。回顾历史案例,5月的千名换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达成,10月的换俘则有阿联酋从中斡旋。   此次乌梅罗夫未提及调解方,但俄乌能在短时间内就大规模换俘达成一致,背后极有可能有土耳其或阿联酋等“中间方”牵线。这类国家与俄乌双方均保持良好沟通,具备调解公信力,同时也可通过参与国际调解提升自身影响力。   需要明确的是,换俘协议的达成并不意味着俄乌冲突将走向停火。回顾过往换俘历程,前线交火通常不会因换俘而停止。   10月换俘当日,俄罗斯方面称在别尔哥罗德州击落6枚导弹和6枚火箭弹;5月换俘期间,泽连斯基曾表示俄军正用无人机和导弹袭击基辅等地,并呼吁西方加大制裁。   此次1200人换俘协议落地期间,顿巴斯、扎波罗热等前线战场的交火大概率仍将持续。在俄乌双方的战略认知中,人道主义层面的换俘与战场主动权的争夺分属不同范畴。   乌梅罗夫提及的“一次性”接回被俘人员,这一表述值得关注。5月的千名换俘分三阶段实施,核心原因在于人数众多导致流程复杂,需完成身份核对、健康检查、运输安排等多项工作,任一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导致协议搁置。   此次明确“一次性”实施,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双方已敲定所有细节,包括战俘集中地点、交接流程、运输路线等,甚至已提前完成战俘集中;二是通过明确表态展现谈判诚意与效率,向国内外传递积极信号。无论何种情况,均能体现此次换俘推进速度较以往更快。

0 阅读:4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