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朱雨辰说:“你知道我妈重男轻女到什么程度吗?一袋馄饨16个,本来说好我吃10个,姐姐吃6个,结果不知怎么回事,我的越吃越多。姐姐偷偷说,妈妈只给她盛了4个,其余全都给我了!”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妈妈做了馄饨,说好是我十个,姐姐六个,结果妈妈端上来的时候,我的碗里是堆成小山的馄饨,而姐姐的碗里只有四个,剩下的都在我的碗里,姐姐悄悄嘟囔着,“我也想吃点肉”,她那句话几乎是被咽进了肚里,我看着她那份又轻又少的馄饨,心里不太舒服,然而妈妈只是淡淡地说:“看错了,没关系,儿子多吃点长身体,”那一刻,我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但心里总有种不太对劲的感觉,这是朱雨辰小时候发生的一幕。 随着年纪渐长,朱雨辰才慢慢明白,妈妈的“标准”永远是偏向男孩。那时的朱雨辰不懂,为什么每次分饭,妈妈总是无意识地把好菜留给他,把自己和姐姐的份减到最少。母亲总是对他说:“你是家里的希望,吃得多点,不然怎么有劲儿成材?”而姐姐呢,默默地承担着“懂事”的标签,从小到大,吃得少,说话少,做得多,仿佛是家里的一根支柱,却从来不引人注意。 妈妈的照顾,从不止于食物,大学时朱雨辰离家远,妈妈几乎每次拍完戏就直接赶到剧组,带着他的饭盒,里面总是朱雨辰最喜欢的菜,而且份量惊人。母亲一个人到了剧组,不管朱雨辰吃得饱不饱,都是一大堆饭,仿佛没有母亲的饭,他就活不下去一样。 大家都说:“雨辰,你妈妈真是操心到极致。”而朱雨辰每次只能笑笑,心里却觉得透不过气。母亲把每一个细节都掌控得死死的,包括朱雨辰在微博上发的每一条信息,她都会抄下来,生怕朱雨辰走错一步。 朱雨辰有过几段恋爱,尽管每一段关系看似平静,实际上都像是走在钢丝上。每当朱雨辰说起女朋友,妈妈的第一反应总是挑剔,“她不会做饭,家务怎么办?”“她穿得太花哨,家里能管得住吗?”朱雨辰心里有些委屈,心想着,难道自己选个伴侣就这么难?妈妈的意见几乎从来没被忽略过。 母亲从不允许朱雨辰去追自己真正喜欢的人,而是总是想着“她能不能照顾你,能不能给你做好饭,能不能让家里更有秩序。”这些话虽然听起来充满了“爱”,但也让朱雨辰感觉自己像是被束缚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里。 和妈妈的关系,给朱雨辰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但它也让朱雨辰感到窒息,每当朱雨辰和妈妈发生冲突,甚至只是稍微有点反抗,母亲总会给朱雨辰讲一大堆为朱雨辰好、为家庭好,最终把朱雨辰说得哑口无言,有一次,朱雨辰终于忍不住了,问她:“为什么什么事都要你来定?我喜欢的姑娘怎么不能由我自己决定?”她的回答简单却又沉重:“妈这是为你好,女人嘛,最重要的是能照顾家,能心疼你。”朱雨辰心里的委屈更深了,但又能说什么呢? 至于姐姐,她的生活看似简单,实际上比朱雨辰更难,妈妈从小对她的要求只有两个字:“懂事”,家里来客人,姐姐总是默默地站在一旁,帮忙端茶倒水,自己吃饭成了最次要的事,到了适婚年龄,妈妈偶尔提醒她:“女孩子早点成家,免得家里操心,”姐姐总是笑笑,偶尔沉默,而最后干脆搬出去了,她的忙碌从来没有引起过太多关注,但朱雨辰知道,姐姐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得到妈妈的更多关心,只是她习惯了将这些渴望藏在心底。 朱雨辰常常觉得自己一直活在妈妈的影子下,无论是饭桌上的分馄饨,还是感情的选择,似乎每一件事都必须经过她的同意,每当朱雨辰尝试去反抗,她就用那种“为你好”的语气让朱雨辰无言以对,家里的一切都围绕着妈妈的安排转,妈妈的爱像是无形的网,罩得我动弹不得。 有时朱雨辰会反思,如果小时候妈妈能给姐姐多些关爱,或许朱雨辰也不会这么内疚,可生活就是这样,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妈妈的爱,沉重得让朱雨辰无法摆脱,姐姐的逃离让朱雨辰感到无奈,而朱雨辰依然在妈妈那张无形的网中徘徊,无法自拔。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