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聊斋》里有一个故事,叫做《田七郎》,这个故事深刻的讲了恩情是怎么回事,可以看得出田母的生存智慧。故事的主线围绕着武承休与田七郎的相遇展开。武承休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乡绅,一天夜里他梦见有人告诉他,虽然他朋友遍天下,但真正可以共患难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田七郎。第二天,武承休找到田七郎,发现他是一个贫穷的猎户,生活艰辛。尽管如此,田七郎拒绝了武承休的财物馈赠,并由其母劝阻,认为接受贵人的财物可能会带来灾祸。武承休对田七郎的质朴和孝顺感到钦佩,并继续与他保持联系。田七郎的妻子去世后,武承休再次伸出援手,帮助田七郎办理丧事。田七郎为了报答武承休的恩情,努力打猎,但未能如愿。后来,田七郎因打猎时失手打死人而被捕入狱,武承休不惜重金将其救出。田七郎深感武承休的恩情无法报答,最终在武承休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舍身相救。田母对恩情有一个清醒而深刻的认知,当武承休第一次带着目的来结交田七郎的时候,田母的反应是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大白话就是,我老婆子只有这一个儿子,我们家就是一个穷猎户,高攀不起你这样的达官显贵,我也不想让儿子跟着你做事,注意田母的态度是厉色,是一开始就带着毫不客气的拒绝,完全以得罪人的态度拒绝了武承休。为什么田母会这样对待武承休呢?母曰:“我 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并不是田母能掐会算,是田母深知达官显贵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互相陷害,武承休的性格又不是隐忍的人,所以总有一天武承休会因为类似的事情惹上祸事,田母又继续闻之: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中心意思就是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分担别人的苦难,富人只需要付出一点钱,而穷人没有钱,只能用命来报答了。武闻之,深叹母贤;从这里知道,武承休已经知道田母知道自己的目的了,这个贤既指田家家风好,是知恩图报的有义人家,也是指田母很聪明,非常懂“大道理”。然益倾慕七郎,所以武承休更加喜欢田七郎了,如果这个时候,田家表现的是一副没皮没脸,贪得无厌的样子,武承休就会歇了结交的目的。后面因为田七郎老婆死了,没钱安葬,武承休乘机给钱示好,并且表示不求回报,但是田七郎心里过意不去,但是谨记母亲教诲,多次冒险打虎只为用等价的金钱偿还武承休的小恩小惠,但是武承休很聪明,利用田七郎上门送虎皮,多次请客吃饭、给钱给奢品服装,并且特殊对待,直到田七郎受不了这样的好处跑回家,武承休追到田家,媪出,倚门语曰:“再勿引致吾儿,大不怀好意!”这是田母第二次直接拒绝武承休,这次田母已经不是不客气了,而是直接堵在门口,连放武承休进门都不肯了,点明武承休的目的:你不要再“勾引”我儿子了,你不怀好意!半年后,七郎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捉将官里去。田七郎因为人命官司进局子了,武承休使用了自己的钞能力,用钱把田七郎捞了出来,这个时候,田母已经知道儿子的命不在是自己的了,母慨然曰:“子发肤受之武公子,非老身所得而爱惜者矣。但祝公子终百年无灾患, 即儿福。田母只能希望武承休一辈子顺风顺水,这样,她的儿子就不用因为报恩搭上性命,还有个细节,再次体现了田母的智慧,七郎欲诣谢武,母曰:“往则往耳,见公子勿谢也。小恩可谢, 大恩不可谢。田七郎还以言语谢武承休,但是田母告诉儿子,小恩小惠可以谢谢别人的帮助,但是现在恩情大得你怎么谢都谢不完,还不如不谢,因为一直表达谢意只会让别人看轻了自己,别人也不需要这种谢意,反而会让别人拿住你的补偿心理,有过分的要求,并且因为你即将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去回报别人,所以以命报答,还谢他做什么?后面果不其然,武承休因为自己的性格和为人处世,被对家针对,叔叔都被打死了,田七郎为了报恩,先杀了恶仆,又假扮樵夫杀了刺史弟弟,但是寡不敌众,自杀了,这里借用了干将莫邪儿子杀楚王的剧情,在县令去看尸首的时候,田七郎的尸体突然暴起,一刀砍了县令的头,然后尸体倒地没了反应。这个结尾固然表现了田七郎的侠义和有勇有谋、知恩图报,但是田母的智慧才是这个故事的亮点,深刻的表现了什么叫大恩不言谢。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小恩可谢, 大恩不可谢。
蒲松龄《聊斋》里有一个故事,叫做《田七郎》,这个故事深刻的讲了恩情是怎么回事,可
香露说情感啊
2025-11-18 18:14:24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