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孙中山独子,拒绝跟随蒋介石赴台,晚年生活潦倒。孙中山的大名在中华大地上无人不晓,但他唯一的儿子却没有众人想得那么风光,他晚年的生活甚至还得靠着自己的儿女接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孙中山虽说有多次婚姻,但是只有和原配夫人卢慕贞生出一个儿子,就是孙科,因为自己胸怀大志,所以他对儿子的期待也很高。 孙科1891年生在广东翠亨村,刚一岁多就跟着家人辗转澳门、香港,五岁时因为父亲广州起义失败,直接被母亲带到美国檀香山投奔大伯孙眉。那会儿他没条件上正规学校,先跟着母亲读《三字经》,后来大伯办了私塾,才跟着华侨孩子一起学四书五经,这段海外漂泊的童年,早就磨出了他骨子里的独立劲儿。 16岁进美国教会学校,四年学完八年课程,妥妥的学霸体质!后来考进加州州立大学拿了文学学士,又冲进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最后揣着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学的全是政治经济,完全是按“治国人才”培养的。1907年他才16岁,就跟着父亲的脚步加入同盟会,还在革命报纸当编辑,写文章揭露清王朝罪行,少年时就满是革命热血。 回国才26岁,就当上了广州特别市首任市长,前后一共三任,在任上干的全是实事。拆旧城墙修了26公里水泥路,把狭窄街道拓宽到能走汽车,还疏通六脉渠改善卫生,甚至创办市民大学让普通人能读书,连“公安局”这个名称都是他那会儿定的,后来全国都沿用了。之后还当过大清铁道部长,主持修了粤汉、陇海两条关键铁路,抗战时物资运输全靠这些线路撑着。 可他的政治路越走越拧巴,跟蒋介石的矛盾早就不是一天两天。1945年抗战胜利后,孙科主张和平解决中共问题,还公开说要跟苏联亲善,蒋介石直接在日记里骂他“背逆”,后来孙科私自去南京,蒋介石竟然派戴笠、吴铁城把他强行“劫持”回重庆,连飞机都是骗着上的,这份屈辱换谁都咽不下去。 1948年他跟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落选,转年又辞了行政院长,彻底成了国民党派系斗争的牺牲品。1949年国民党兵败,蒋介石多次催他赴台,许了高官厚禄,他一口回绝,毕竟当年被“劫持”的滋味还在,而且他心里清楚,自己的自由派立场在台湾只会被架空。更关键的是,他被列入了战犯名单,大陆回不去,台湾不想去,只能先逃去香港。 在香港待了没几年,手里的积蓄就花光了,1952年只能带着妻子去美国投奔大女儿。曾经的行政院长、立法院长,到了美国连个稳定住处都没有,先在儿女家轮流蹭住,后来只能租洛杉矶郊外的灰泥木板房,房租还是次子孙治强按月给交的。他没什么谋生技能,只能靠写文章、演讲赚点稿费,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缠身,连医生叮嘱的脱脂奶都得盘算着买。 洛杉矶的华人圈还尊称他“国父公子”,孔宋家族的宴席他却很少去,宁可在后院种菜、周末捡特价菜籽,也不愿再卷入任何政治站队。周总理还曾托孙中山当年的保镖带话,说“新中国欢迎他回来”,他沉默半天只说“容我再想”,最终还是没迈出这一步,估计是怕自己的身份太敏感,两边都难立足。 1965年10月,74岁的孙科终于决定回台,蒋经国带着两千人去机场迎接,蒋介石还把阳明山宾馆给他住,后来又提名他当“考试院”院长。可这看似风光的安排,说到底还是个装点门面的闲职,他除了参加孙中山的纪念活动,根本没什么实权,只能在台湾安度晚年。 1973年9月13日,孙科因心脏病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享年83岁,葬在阳明山。蒋介石虽然后来下令治丧,夸他“才识远大”,但谁都清楚,这不过是给“国父之子”的最后一点体面。 孙科的一生,成也“孙中山之子”,败也“孙中山之子”。父亲的光环给了他别人一辈子碰不到的起点,却也让他背负了太多政治期待,而他骨子里的执拗和理想主义,在尔虞我诈的乱世里,终究只能落得个漂泊潦倒的结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