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讯报Matt Law:我报道英格兰队已有15年:这是我对裘德·贝林厄姆这场‘争议’的看法。”(观点总结:贝林厄姆被换下时有反应很正常,现在之所以闹这么大,和图赫尔赛后发布会的言论也有关系,不能全怪媒体,媒体只是把图赫尔说的话报道出来。赖特在支持贝林时,不应该把问题都推在媒体身上,而应该点名具体某家强烈针对贝林的媒体。比如我们电讯报就在赛后给贝林打了最高分。作者个人的观点是贝林厄姆必须去世界杯,他的性格让他能在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贝林不接受纸媒采访,但作者没那么在乎,表示他个人不会因为这件事针对贝林。对贝林最大的“抱怨”是他是伯明翰球迷,而作者是维拉球迷。)(ps:评论区指出作者发文自证没有“猎巫”也是一种“猎巫”的行为)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瞄着手机,我很难预料到英格兰在相对轻松击败阿尔巴尼亚、结束世界杯预选赛时,关于裘德·贝林厄姆会出现什么“大动静”。因为休了一周年假,这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温布利和阿尔巴尼亚现场报道英格兰的最后两场预选赛,而是像大多数人在国际比赛周那样,一边在客厅里舒服地看球,一边刷着社交媒体上那些老掉牙的荒唐内容。电视镜头没有捕捉到任何与贝林厄姆有关的争议——据我所知,他和大家一起庆祝了进球,也在罗杰斯下场时向他送上了祝福。所以,当我在周一早上回过头查看对阿尔巴尼亚比赛的舆论反应时,看到贝林厄姆竟然成了“问题”,我和全国大多数人一样感到惊讶。这一切也让我再次意识到,在电视上看球和在现场看球,有时会完全是两种体验——事实证明,电视机根本没有拍到贝林厄姆在被换下前显得有点不高兴的画面。如果我当时在现场,我肯定会就此向图赫尔提问。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英格兰主帅似乎用一些较强的言辞“添了把火”,尽管他显然也不太确定事件到底有没有发生、到底发生了什么。同样值得思考的是,如果贝林厄姆——或者任何一位英格兰球员——下场时脸上挂着大大的微笑,反应会是什么?无论怎样保持好队友关系,球员理应想要留在场上继续比赛。报道图赫尔的评论,并不等于媒体搞“猎巫”或故意编造叙事。因此,即便我这次只是在场外旁观,也觉得伊恩·赖特把批评扩大到整个国家媒体,是不公平的。赖特当然完全有权表达观点,而且他往往表达得非常出色。但当电视评论员用“他们”来把媒体当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点名他不同意的具体是谁时,确实会让人恼火。如果将来赖特对我报道的内容有意见,我宁愿他——或者任何其他知名评论员——直接点名批评我,而不是含糊地说“他们”“媒体”。我们每个人都足够成熟,可以为自己辩护。就像公众一样,媒体内部的人也有不同观点。而现在似乎是一两条针对贝林厄姆的强烈意见,被当成了“媒体集体立场”。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公平的。《每日电讯报》对所谓的“贝林厄姆在阿尔巴尼亚的争议”的报道,重点放在图赫尔的言论,以及他需要如何把这名中场的激情引导到积极的方向上。同时,这位皇马球员在赛后评分中也拿到了最高分。不存在针对贝林厄姆的集体行动周二早晨,只有一家报纸把头条放在了贝林厄姆身上。这是他们自己的决定,也完全是他们的权利,但同时也说明——不存在什么“针对贝林厄姆的集体舆论攻势”。我个人的看法是:等到明年夏天英格兰前往世界杯时,图赫尔要是把贝林厄姆这样的天才留在家,那简直就是疯了。当然,德国教练和球员本人都不会太在意我怎么想。贝林厄姆已经用表现证明,他是能决定比赛的人,能在关键时刻拯救英格兰。只有真正有自信、了解自己能力的人,才能像他那样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当然,作为写作者群体,我们也会有些沮丧——因为贝林厄姆明明在电视镜头前能侃侃而谈,却几乎从不接受文字媒体的采访。我和许多人一样,非常想坐下来和他聊上半小时。对英格兰队里的一些队友来说,这可能也多少有点恼人——他们必须履行媒体义务,而会疑惑为何似乎对某一个人有不同的规定。但说实话,这件事到底谁在乎呢?至少我不会在乎到影响对他职业表现的判断。和其他记者一样,我也尝试过与贝林厄姆团队周围的人“搭桥”,但效果不佳。作为一个46岁的成年人,我完全能接受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跟我说话——这一点我毫不在意。我和贝林厄姆唯一真正意义上的一次互动是在卡塔尔世界杯。当时他和一位媒体官走进了英格兰媒体帐篷,站在飞镖板旁边。我向他发起挑战:伯明翰城(他)对阿斯顿维拉(我)。他欣然接受,而通常那样,维拉最终赢了。之后在一次他因为当选全场最佳而必须参加的发布会结束时,我对他说了一句“Up the Villa”(维拉加油)。他看起来也欣然接受。也许他私下认为我有点蠢,但从他的反应看,他完全把那句玩笑当成善意的调侃,没有任何不快。等到三月英格兰再比赛的时候,我会回到媒体看台,毫无疑问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再看待他,而不是像上周那样躺在沙发上“半只眼睛看球”。几乎可以肯定,贝林厄姆仍会是舆论的核心话题,会激起各种观点。至于我个人最大的“抱怨”?很简单:他支持了一个“错误的俱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