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方通过外交渠道正式通报日方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这波操作绝非临时起意,而是对日本双重挑衅的直接回应——一边是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安全隐患未消,一边是首相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屡次越界,中方用实际行动亮明:核心利益不容试探,国民健康不容妥协! 要理清来龙去脉,先看时间线的关键反转:2023年8月因核污染水排海,中方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2025年6月,基于科学监测结果,中方有条件恢复部分地区进口,但明确排除福岛等10个高风险都县,且仅3家日本企业通过严格注册审核。就在11月上旬,首批6吨北海道扇贝刚对华出货,没想到日本政客转头就触碰台海红线,中方暂停令顺势落地,本质是“你敢挑衅,我就反制”的对等回应。 对日本而言,这无疑是“刚看到希望又跌入谷底”的重击。要知道中国长期占日本水产品出口额的42%,巅峰时每10斤日本水产就有4斤销往中国,2022年单北海道扇贝对华出口就达836亿日元。此前全面暂停期间,日本对华水产出口暴跌99.3%,北海道渔民订单归零、冷库里的海鲜堆成山,不少加工厂要么贱卖产品,要么直接转行。如今暂停令重启,刚复苏的出口通道又被掐断,积压的水产品面临腐烂风险,相关产业链怕是要再次陷入“断血”危机。 中方的立场从来清晰且一致:暂停进口的核心一是护民,核污染水排海带来的放射性风险尚未完全可控,中方必须用最严格的监管守住食品安全底线;二是立规,日本若想恢复出口,既得拿出实打实的核污染监测数据,更要尊重中国核心利益,不能一边求着中国市场,一边在台湾问题上胡言乱语。 说到底,日本水产行业的困境,根源在日本政府的自私与短视——既不愿彻底解决核污染水排海的安全隐患,又放任政客挑衅中国核心利益。如果日方真想保住中国市场,与其抱怨“禁令”,不如先管好自己的嘴、守好该守的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