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据日本媒体19日报道,中国政府已向日本政府通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这次暂停来得突然。就在本月初,日本农相铃木宪和还在记者会上高兴地宣布,约6吨北海道产冷冻扇贝已经发往中国。这是2023年8月全面暂停后的首次恢复。谁想到短短十几天,情况就完全变了。 很多人觉得这波操作“反转太快”,其实背后藏着最实在的逻辑——国家安全从不含糊,民众健康更不能当筹码。要知道2023年8月的全面暂停,根源就是日本不顾周边国家反对,执意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那些含有氚等无法彻底去除的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流入海洋,让鱼类、贝类等生物面临放射性累积的风险,最终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孕妇和儿童更是易感人群。 中方这次有条件恢复进口本是释放善意,6月海关总署的公告里写得明明白白,不仅排除了福岛等10个高风险县,还要求日方提供卫生证书、放射性检测合格证明等一系列材料,企业得重新注册才能输华。即便如此,从6月底到现在,上千家日本企业申请,最终只有3家通过中方检测,可见准入门槛有多高。铃木宪和口中的“首次恢复”,本质是中方在科学监测基础上的谨慎尝试,而非毫无底线的开放。 可日本方面显然没读懂这份善意背后的原则。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已经说得很清楚,日方没能兑现承诺,没提供本该有的技术材料,这就等于突破了输华的先决条件。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在台湾问题上频频发表错误言论,严重伤害中国民众感情。一边想在经贸上赚中国市场的钱,一边在核心利益问题上挑衅,这种“又想当又想立”的操作,怎么可能得到认可? 要知道中国曾是日本水产品最大出口市场,加上香港地区占比高达42%,中方的政策调整对日本渔业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比起贸易额,中国政府更看重的是14亿人的“舌尖安全”。核污染水排海本就充满争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估报告也并非毫无漏洞,在食品安全这个底线问题上,任何“侥幸心理”都该被杜绝。 中方的暂停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对承诺的坚守,对健康的负责。你想进入中国市场,就得遵守中国的规则,拿出让人信服的安全证明,更得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那种以为“走走形式”就能蒙混过关的想法,早就该抛弃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