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 年,尚可喜上书,要落叶归根。但要带亲兵 4300 人,携家属 2 万人返回老家,希望皇帝将以前赐的房屋土地还给他,安置这些人。 康熙拿到这封奏折时,手指在案上敲了好一会儿。他刚亲政没几年,三藩的事一直压在心里,尚可喜突然提归乡,倒是打了他个措手不及。他没急着下旨,先叫了索额图和明珠来议事。索额图先开口,说尚可喜手握兵权这么多年,突然要带这么多人回去,万一在半路生事,或是回老家后拥兵自重,可不是小事,不如先拖着,再派个人去广东探探虚实。明珠却摇头,说尚可喜年纪大了,想归乡是真的,要是朝廷不答应,反而会让他心生不满,还会让吴三桂和耿精忠有戒心,不如表面应下来,再在安置的事上做些安排,既显朝廷恩典,又能控制住他的亲兵。 康熙听着两人的话,心里有了数。没过几天,圣旨就发往广东,说准了尚可喜归乡,以前赐的房屋土地尽数归还,还额外赏了两万两银子,让他安置家属。但有一条,亲兵 4300 人不能全带走,得留下 1300 人驻守广东,由朝廷另派将领接管,剩下的 3000 人可以随行,不过得由朝廷派来的人沿途护送 —— 美其名曰保护,实则是盯着。 尚可喜接到圣旨,心里松了口气,觉得皇帝给足了面子,立马开始收拾东西。可他儿子尚之信却不乐意,偷偷跟几个心腹说,朝廷这是明着答应,暗着削权,留下 1300 人就是断咱们的臂膀,沿途护送的人更是监视,这回去了跟没兵权的老百姓有啥区别?这话很快就传到了吴三桂的耳朵里。吴三桂本就怕朝廷削藩,见尚可喜要走,怕自己成了下一个,赶紧派人去广东见尚之信,说要是尚可喜真回去了, next 就该轮到咱们了,不如一起反了,还能保下兵权和地盘。 尚之信被说动了,就去劝尚可喜。尚可喜一听就火了,指着尚之信的鼻子骂,说自己跟着朝廷打了这么多年仗,受了多少恩典,怎么能反?可尚之信没听,偷偷联系了吴三桂派来的人,还想拉拢那 4300 亲兵里的将领。没过几天,广东就乱了,几个被尚之信拉拢的将领带着部分亲兵闹起来,说朝廷不守信用,要跟着尚之信反。 尚可喜又急又气,立马让人给康熙送信,说自己管不住儿子,请求朝廷派兵平乱。康熙早料到吴三桂会搞事,之前就暗中调了图海带着兵马在湖南待命,接到尚可喜的信,立马让图海率军南下。图海的兵来得快,加上尚可喜亲自出面,安抚那些没被拉拢的亲兵,没几天就把乱兵镇压下去了。尚之信见势不妙,想跑去找吴三桂,结果被尚可喜的人拦了下来,关了起来。 吴三桂听说尚之信没成,还被抓了,气得拍了桌子,没过多久就自己举旗反了。尚可喜这时候才明白,康熙当初让他留下 1300 亲兵、派人行护送,都是早有准备,就是怕吴三桂趁机挑事。他心里又愧又敬,赶紧上书给康熙,说自己愿意留在广东,帮朝廷镇守,直到吴三桂叛乱平定。 康熙收到信,笑着跟明珠说,尚可喜果然没让他失望。没过多久,新的圣旨又到了广东,说尚之信年轻糊涂,暂且饶了他,让尚可喜继续掌管广东的军务,还加赏了他太子太保的头衔。尚可喜接到圣旨,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赶紧整顿兵马,帮着朝廷对抗吴三桂。 可谁也没想到,一年后尚可喜病重,临死前叫来了尚之信,把康熙偷偷给他的一封密信拿了出来。尚之信打开一看才知道,当初康熙答应他父亲归乡,其实早就安排好了,要是父亲真的回去了,就把老家旁边的一块地封给尚家,让他们世代居住,不用再管军务;可要是吴三桂叛乱,就让父亲留在广东,帮着朝廷平乱 —— 康熙早就算准了吴三桂会反,也算准了他父亲会选择忠诚。尚之信看着信,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这才明白,朝廷的恩典和智慧,比他想的要深得多。后来尚之信一直忠心耿耿,帮着朝廷平定了吴三桂的叛乱,尚家也一直受到朝廷的善待,成了清初少有的能善始善终的藩王家族。
1673年,尚可喜上书,要落叶归根。但要带亲兵4300人,携家属2万人
非凡历史
2025-11-20 09:38:01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