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终于能理解,为什么印度加入五常被拒,申奥被拒,加入亚太经合被拒,原因很简单——印度太闹腾。 印度屡屡碰壁,要说国际组织拒印度是看不上发展中国家,但看看同样是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南非,人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口碑就截然不同。 2025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扩容名单公布,印度再次落选,这已是其第五次申请被拒。 有人说这是西方搞歧视,但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早在2004年就加入,南非更是非盟核心成员。关键问题不在身份,而在印度常年"说一套做一套"的闹腾操作,彻底消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 2010年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堪称“翻车现场”,运动员村马桶堵塞、电线外露,主体育场天桥甚至出现坍塌风险。 2024年申奥评估中,国际奥委会核查发现,印度承诺的12个场馆仅完工3个,预算超支达300%。2025年5月印巴“朱砂行动”引发的边境冲突,更让安全评估亮起红灯。 对比巴西里约奥运会,虽存在预算问题,但场馆按时交付,赛事期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二者靠谱与否的差异显而易见。 加入五常的碰壁更能说明问题,印度将失败归咎于大国打压,实则未认清五常核心要求——责任担当。 2023年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俄乌冲突决议时,印度先表态支持和平谈判,随后便大幅增加对俄石油进口,还加价转售欧洲牟利。 这种投机行为被中美俄英法全程关注,中国恢复五常席位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积累了广泛支持;巴西推动南美区域一体化,南非调解刚果(金)冲突,均为实打实的区域贡献。 不少人将印度“闹腾”误判为强硬,实则是其战略短视,过度关注眼前利益。2025年5月“朱砂行动”便是典型,印军以打击恐怖分子为由,对巴方旁遮普省发动导弹袭击,造成26名平民丧生。 冲突直接导致巴基斯坦关闭印度过境贸易通道,原本有意合作的沙特也暂停30亿美元投资。反观巴西,2024年阿根廷经济危机时,主动牵头南美国家提供贷款,既稳定区域局势,又赢得各国支持,此举比印度单纯的武力炫耀高明得多。 国际合作中最忌讳承诺不兑现,这正是印度的突出问题。2019年印度申请加入亚太经合时,承诺开放农业市场,但截至2023年,仍对大米、小麦征收30%进口关税,同时限制棉花出口。 同为农业大国的巴西,为加入亚太经合主动降低15%农产品关税,还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自贸协定。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一边倡导“亚太一体化”,一边于2024年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种反复无常的表现难以获得信任。 气候合作领域的表现更凸显这一问题,2025年联合国气候峰会期间,印度再度重拾“要资金才履约”的套路,声称若发达国家不提供1000亿美元专项补贴,就拒绝收紧碳排放目标,全然无视自身作为主要排放国的责任。 而巴西提前两年达成巴黎协定减排目标,还联合南美国家组建绿色能源联盟;南非通过煤电转型计划获得欧盟专项基金支持,二者用实际行动赢得国际认可,与印度形成鲜明对比。 印度多年来大量采购俄美欧先进武器,却连子弹都无法实现完全自给。 2025年边境冲突中,印军进口的法国“阵风”战机因维护不当,导致三分之一无法正常起降;国产“阿琼”坦克在山地行驶时频繁抛锚。 南非军事装备虽非顶尖,但可自主研发无人机,还为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提供军事培训,在非洲建立起可靠合作网络。 巴西自主研发的“圣保罗”号航母虽不先进,但可独立完成升级改造,这种务实作风比印度的“万国牌”装备更受尊重。 二战后日本因军国主义历史受国际社会孤立,但通过数十年务实合作,不仅加入G7,还成为多个国际组织核心成员。 印度则急于通过“刷存在感”提升国际地位,忽视了国际社会的基本规则——信任需通过实际行动积累。2024年南非主办金砖峰会,成功推动组织扩容;而印度2023年主办上合峰会时,因坚持加入针对巴基斯坦的条款,导致成员国未能达成联合公报。 存在一种常见误区,认为印度人口多、市场大就应获得特殊对待。但国际组织更看重“贡献度”而非“体量”。巴西每年供应全球20%的大豆,还主导制定南美雨林保护公约;南非作为非洲矿产资源出口核心枢纽,推动建立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 印度的"闹腾"往往针对周边国家,破坏了区域稳定。除了和巴基斯坦常年冲突,2024年还因边界问题与尼泊尔发生摩擦,暂停了跨境水电项目。 而巴西在南美推动"南方共同市场",调解委内瑞拉危机;南非牵头解决津巴布韦土地问题,都是靠协调而非对抗。国际组织选成员,本质是找"合作伙伴"而非"麻烦制造者",印度显然没搞懂这个定位。 印度屡屡碰壁,并非因其发展中国家身份或国际社会偏见,核心原因在于“闹腾”背后的不负责任、反复无常与战略短视。 国际舞台的立足之本,不在于人口和市场体量,而在于实际区域贡献、承诺履行与合作态度。巴西、南非的案例已充分证明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