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不投降魏国,诸葛亮必能统一三国,刘备后来却忽视他,太遗憾。 熟悉三国的人总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21 10:04:37

这人不投降魏国,诸葛亮必能统一三国,刘备后来却忽视他,太遗憾。 熟悉三国的人总为关羽失荆州扼腕,可真正让蜀汉断送国运的,是刘备后期对魏延的冷漠。 这位从无降魏之心的猛将,本是诸葛亮北伐最锋利的剑,却终因未被彻底信任,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成了三国最悲壮的注脚。 魏延早年便带着部曲追随刘备入川,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凭战功一步步升到牙门将军。 219年刘备攻占汉中,所有人都以为镇守这兵家必争之地的会是张飞,连张飞自己都满心期待。 可刘备却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让他独当一面。 面对群臣的震惊,魏延掷地有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份气魄,让刘备赞不绝口。 接下来的十年,魏延用实力证明了刘备的眼光,他在汉中构建起严密的防御体系,沿秦岭布下营寨,囤积粮草,硬生生让曹魏不敢越雷池一步。 即便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惨败,蜀汉国力大损,曹魏仍无法撼动汉中防线。刘备称帝后,升任他为镇北将军,这份提拔速度在蜀汉将领中极为罕见,可见此时的刘备对他何等倚重。 可这份信任在刘备晚年悄然变了味,章武元年刘备伐吴,本可让魏延镇守后方监督粮草,却将他冷落在汉中;临终托孤时,召来诸葛亮、李严等重臣,对魏延只字未提。 毕竟魏延此时的战功和威望早已远超李严,却被排除在核心决策层之外。有人说刘备是忌惮魏延的刚猛,可他当年敢破格用魏延守汉中,为何晚年反而疑虑重重? 诸葛亮北伐时,虽任命他为督前部、凉州刺史,却始终不肯放手让他施展才华。 魏延曾多次提出分兵作战,效仿韩信开辟第二战场,最著名的便是子午谷奇谋,率五千精兵十日奔袭长安,趁夏侯楙怯懦无谋一举拿下关中,与诸葛亮主力会师潼关。 可诸葛亮始终以“过于冒险”为由拒绝,让这或许能改写北伐战局的计策成了空谈。 230年,魏延终于得到单独领兵的机会,他率军深入羌地,在阳溪与费瑶、郭淮率领的曹魏大军激战,以少胜多大破敌军。 这场胜利让他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假节钺,达到人生巅峰。 可即便如此,诸葛亮依旧不肯采纳他的北伐方略,每次出兵都让他充当先锋,却不给战略决策权。 魏延常感叹:“诸葛丞相过于谨慎,若用我计,关中早已平定。” 可诸葛亮病逝后,魏延的悲剧彻底爆发,他坚持要继续北伐,不愿因一人之死荒废大业,却被杨仪扣上“谋反”的罪名。 两人同时向刘禅上表控告对方,可朝廷重臣董允、蒋琬都偏袒杨仪,没人愿意为孤傲的魏延说情。 最终,魏延部下在王平的斥责下溃散,他带着儿子逃亡时被马岱追杀,头颅还被杨仪当众踩踏,三族尽灭。 近代学者冒鹤亭曾说:“魏延之反,冤哉!”这位镇守汉中十年无失、阳溪之战大破魏军的猛将,自始至终没有一丝降魏之心,临终前还想着继续北伐。 刘备早年能看透他的才华破格提拔,晚年却因莫名的疑虑将其冷落;诸葛亮明知他骁勇善战,却因战略分歧和性格偏见不肯重用。 试想,若刘备晚年仍像当年任命汉中太守时那般信任魏延,让他参与核心决策;若诸葛亮肯给魏延一次施展奇谋的机会,或许长安真能被攻破,北伐战局会彻底逆转。 可历史没有如果,蜀汉自毁长城,最终沦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政权。 如今汉中石马坡的石马静静伫立,仿佛还在为这位蒙冤的猛将呜咽,也为那个错失的统一天下的机会叹息。

0 阅读:87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