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印度正式宣布了 11月21日,印度商工部突然宣布对咱们中国生产的聚酯变形纱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事儿是应印度两家大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和Wellknow Polyester Limited的申请启动的,他们觉得中国的聚酯纱线卖得太便宜,伤害了印度本地的产业。 表面上看,这只是又一起普通的贸易调查,实则是印度纺织业把自家的“经营难题”当成了“中国问题”来解的典型戏码。 先得说清楚,这聚酯变形纱可不是什么冷门玩意儿,咱们身上穿的速干衣、家里铺的沙发套、甚至运动背包的面料,十有八九都离不开它,说白了就是纺织业的“基础建材”。 印度两家大公司喊着“中国货太便宜”的口号求助政府,这话听着有理,实则藏着太多经不起细扒的门道,咱们得把账算明白。 中国的聚酯变形纱能卖得“实惠”,根本不是靠什么恶意压价,而是几十年砸出来的产业链硬实力撑着的。 这东西的生产得从石化原料说起,核心原材料是PTA和乙二醇,生产一吨聚酯纤维就得消耗0.86吨PTA和0.34吨乙二醇,光PTA的成本就占了六成以上。 现在全球PTA产能92%都在亚洲,而中国又占了亚洲的大头,2024年上半年国内PTA价格稳在5700到6050元/吨,价格波动小且供应稳定。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把从PTA炼化到纺丝、加弹的全链条打通了,头部企业光聚酯相关产能就有四百多万吨,从原料到成品一步到位,省去了中间所有倒手的成本。 对比之下印度就尴尬了,他们的PTA产能不足,大量依赖进口,光关税和运输费就比中国本土生产多了一大截,成本自然下不来。 打个比方,中国是从自家菜园摘菜直接下锅,印度则是从国外买菜还要付代购费,最后反而嫌中国菜卖得便宜,这道理根本说不通。 印度纺织业喊“受伤”,更像是在找外部替罪羊,他们自己的产业早就是一身毛病。 作为世界第三大纺织制造国,印度纺织业占了本国GDP的2.3%,工业生产的13%,说是支柱产业毫不为过,但这支柱早就被蛀得不太结实了。 2022年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印度棉纱出口直接砍半,棉纺织品出口跌了23%,整个纺织服装总出口量比前一年少了18%,这可不是中国聚酯纱线能造成的冲击规模。 真正的问题出在他们自己身上:一方面是产能严重过剩,全国纺织价值链里光是纺纱和织造这些环节,产能就富余了30%,泰米尔纳德邦的中小纺纱厂在2023年7月干脆集体停产,根本开不了工;另一方面是成本居高不下,2022年印度国内棉价飙到92000卢比以上,政府不得不临时豁免棉花进口关税,但到了2023年5月,行业协会还在哭着求政府免掉11%的进口税,原材料成本压得企业喘不过气。 自家工厂开一半停一半,原材料贵得离谱,转头就说中国货抢了生意,这逻辑就像自己考试没复习考砸了,反倒怪同桌考得太好。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纺织业的麻烦远不止国内这堆事,国际上的压力早就快把他们逼到墙角了。 他们的纺织品出口一半都靠欧盟、美国和英国,可现在欧盟那边竖起了两道大坎:一道是碳关税,虽然现在还没覆盖纺织品,但欧盟的“碳泄漏”风险清单里早把纺织品列进去了,2026年正式开征后,印度纺织品因为生产过程碳排放高,出口到欧盟就得额外掏钱买碳凭证;另一道是可持续战略,欧盟要求2030年进入欧洲市场的纺织品必须耐用、可回收,还不能有有害物质,可印度纺织业是出了名的污染大户,占了全国工业水污染的17%到20%,现在连纺织废料回收率都不足1%。 为了应对这些要求,印度企业不得不搞环保改造,比如投钱建闭环水循环系统,用数码印花减少化学品消耗,可这些改造都要花钱,偏偏很多品牌又不愿为“可持续”买单,企业夹在中间两头受气。 与此同时,越南、孟加拉国这些竞争对手还拿着欧盟的特惠关税,印度纺织品在欧洲市场连价格优势都没了,这种时候把矛头指向中国,不过是想转移矛盾罢了。 有个很现实的例子,印度南部纺织厂协会2023年公开说,很多中小企业连基本的成本控制都做不到,原材料浪费率比中国企业高15%以上,生产效率却只有中国的六成。 中国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比如用最新的加弹设备,让纱线的弹性和耐用性都提升了,次品率控制在1%以内,印度小厂的次品率却常常超过5%,这样的产品怎么和中国货竞争?更别提中国聚酯纱线不仅便宜,还能根据客户需求做差别化产品,从运动服专用的高弹纱到家纺用的耐磨纱,应有尽有,印度很多工厂还在生产标准化的普通纱线,根本满足不了现在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现在全球纺织市场都在向高端化、可持续化转型,印度与其把精力花在发起调查上,不如学学中国企业,在产业链升级和技术创新上多下功夫,这才是真正能让产业活起来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