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日本流感疫情蔓延详情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一、日本流感疫情的具体蔓延态势 2025年日本流感疫情呈现“暴发早、增速快、范围广、影响深”的特征,成为1999年采用现行统计方法以来最严重的流行季之一。依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分级标准:单家定点医疗机构周报告病例数≥1为流行季起点,≥10为“注意”级别,≥30为“警报”级别,后者意味着疫情对医疗系统形成显著冲击。 从时间线看,疫情暴发大幅提前。日本厚生劳动省于10月3日宣布全国进入流感大流行期,较2024年提早5周;截至11月21日数据,11月10日-16日一周内,全国定点医疗机构报告病例达14.55万例,平均每家机构37.73例,较前一周增长70%,且每周新增病例数已连续13周上升。从覆盖范围看,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24个达“警报”级别,占比超51%,宫城、埼玉、福岛、岩手、神奈川5县为重灾区,单机构周病例数均超50例,疫情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疫情对日本社会的冲击集中在三大领域:教育系统方面,截至11月9日,累计8473所保育园、中小学因聚集性感染停课或部分停学,东京停课次数为去年同期11倍;医疗资源方面,东京、大阪等城市发热门诊日均接诊超500人次,儿科床位紧张,多地增设临时诊疗点;药品供应方面,3230种药品受限供应,占比18.6%,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部分厂家暂停供货,多地药店出现咳嗽药、化痰药断货。 感染特征上,14岁及以下儿童为主要易感群体,9月住院患者中近半数为该群体,学校频发班级规模聚集感染;病毒分型以甲型H3N2为主,与我国同期流行毒株一致,传染性强,患者多出现高热、寒战、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部分儿童引发脑病并发症,截至2025年1月初,东京、静冈等地已有2名患儿死亡。 二、日本流感疫情对我国的潜在影响 (一)输入性传播风险显著上升 我国与日本人员往来密切,2025年赴日旅游、商务、留学人员数量恢复至疫情前70%以上,航线频次每周超500班次,为病毒跨境传播提供便利。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已出现输入关联病例迹象:10月6日-12日,南方省份流感活动上升,全国哨点医院流感病毒阳性标本中,甲型H3N2占比超80%,与日本流行毒株完全匹配;同期全国报告4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均集中在沿海口岸城市,部分病例有日本旅居史,提示输入性传播已成为我国流感流行的重要诱因。 我国港澳台地区受影响更为直接。中国台湾女星徐熙媛(大S)于2月在日旅游期间因流感引发肺炎离世;香港、台湾地区卫生部门均监测到日本输入病例,已强化入境旅客健康问询,反映疫情跨境传播的现实风险。 (二)对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间接挑战 一方面,我国面临“毒株同步流行”压力。日本疫情数据显示,甲型H3N2毒株在低温干燥环境下存活时间长、传播效率高,我国11月起进入秋冬流感高发季,北方地区气候与日本重灾区相似,若输入性病例与本土易感人群叠加,可能加剧疫情流行强度。我国儿童、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不足40%,免疫屏障薄弱,易形成聚集性感染。 另一方面,跨境医疗服务面临考验。2025年我国赴日旅游人数预计超300万人次,老年人占比约25%,该群体免疫力低、基础疾病多,若在日感染流感,可能需当地就医或回国治疗。目前日本部分医疗机构爆满,中文医疗服务紧张,我国驻日使领馆已提示游客提前准备自测试剂、退热药并购买相关旅游保险,需同步做好跨境医疗保障衔接。 三、我国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筑牢口岸输入防线 海关部门强化日本航班旅客体温筛查,重点排查发热、咳嗽症状者,必要时开展流感病毒快速检测;加强入境货物、交通工具消毒监管,降低环境传播风险。通过大数据定位近期有日本旅居史人员,推送健康提示,引导其出现症状后及时就医报备。 (二)强化国内疫情监测与资源储备 医疗机构扩大流感监测覆盖面,在学校、养老院等重点场所增设监测哨点,跟踪病毒变异;足额储备检测试剂及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抗流感药物,避免“药品荒”;预留儿科、呼吸科床位,培训医护人员聚集性疫情处置流程,防范医疗资源挤兑。 (三)提升公众防护意识与免疫水平 针对流感疫苗接种率偏低问题,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动员,推动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11月底前完成接种,筑牢免疫屏障。倡导公众在密集场所科学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学校、企业错峰作息减少聚集;为赴日出行人群普及预防知识,提示携带必要药品。 综上所述,2025年日本流感疫情是“免疫债”、气候及人员流动叠加的结果,为我国防控敲响警钟。当前我国疫情可控,但输入性风险与本土流行压力并存,需通过“口岸防控+国内监测+公众防护”三维发力降影响。全球化下呼吸道传染病跨境传播成常态,我国需加强与日本等国信息共享、毒株监测合作,构建区域协同防控机制,守护公共卫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