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烧饼小记 今日小雪节气,温度略有回升,希望今冬的气温就停摆在这里:6-17度之间,人很舒适,体表不冷。不过,这只能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 路上遇一家五六口人在沿湖边慢行,有两个是坐在小车上,要人推着走。一位是几个月的小宝宝,高兴得在自言自语,脸上有不少像出疹留下来的疤痕,一位是腿脚不方便的老爷爷,这一老一小看到了开阔的湖面都挺兴奋。 见到一位姑娘拎着一大袋烧饼,印象里附近有一家烧饼店,我也去买了两张,一张葱油的,一张梅干菜的。 每只烧饼卖4元,打开后只是薄薄的一层,两片捏在一起也很薄,这还是典型的南方烧饼。你可以配鸡排、泡菜等等,像是可以当成山东煎饼使。 吃过很多种烧饼,记忆中还是老家烧饼好吃。个头大,面饼厚,加上葱花,又是猪油揉就的面团,现烤出来的外面焦黄,吃着又香又顶饿。国庆回到老家,已过午饭的点,和家人顺道买了几个烧饼充饥。一个烧饼囫囵吞下,就觉得晚饭也不用吃了。当然老家的烧饼也不是以前的价码了,现在要3元一个。 到了江南,苏州的蟹壳黄,也算是一种小烧饼,看着小巧,外面裹着白芝麻,吃起来也不是很合我们的口味。此地有家连锁店,叫王氏林早餐店,卖豆浆油条,也有烧饼,咸甜两种口味,外表沾着白芝麻,每次都需要排队购买,吃起来尚可。 同事有去黄山、金华出差,带回当地的一种烧饼,圆圆的,里面塞着梅干菜一类,细嚼能吃出猪油渣,虽然很香,也有点吃不习惯。由于烤得很干,可以保存时间长些当点心。 到了北方,哈尔滨的烧饼都是用发面做坯,放在电烤盘里烧出来的,刚烤出来表面一层金黄色。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厚发面饼,似乎与烧饼不沾边。 脑子里,烧饼的概念总归是比较薄、用面量要少一些的那种。但哈尔滨人眼里的烧饼就是这样的,他们的豆腐脑配烧饼也是当地早餐的主打花样,住在那里时也是久吃不厌,非常好吃。 到了沈阳,这种烧饼就没有了。有一次,去北大营遗址,逢周一没开门,但穿街走巷时,竟然碰到一家卖哈尔滨烧饼的,挂的招牌就是“哈尔滨烧饼”,但遗憾的是他们不卖豆腐脑。 所以一种小吃,离开了当地,就很难再吃到原汁原味的。 有一年单位派出去学习,遇到同小组一位兄弟单位的同事,他说起家乡的吊炉烧饼,差点口水都要流出来。从此脑子里又多了吊炉烧饼这个名词。不知道其味如何,有缘一定要品尝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