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施压!我们又对日本进行五连击反制,这次对日本动真格了。 第一、香港以安全为由取消下月赴日青年交流;第二、本周有十几场有日本音乐人参与、在中国举办的音乐会被取消。 第三、中国就高市早苗涉台言论致函联合国秘书长,中国将坚决行使《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赋予的自卫权。 第四、中国驻日使馆用中日双语发帖,重申敌国条款;第五、人民日报发表钟声文章,若日本一意孤行,还有更严厉的反制。 五连击的节奏,可不是随便喊喊口号,而是背后都有具体的现实背景和清晰的政策逻辑。这一次的动作密集程度和力度,确实在中日建交以来都很少见。 尤其是放在当前国际局势的大背景下,更容易看出中国的战略意图和态度转变。先说第一个动作,香港方面以安全为由,取消了原定下月举行的对日青年交流活动。 看似是地方政府的决定,其实背后信号非常明确:不是不想交流,而是当前大环境让人无法放心推进民间互动。日本政坛上个别高官的涉台言论,不仅引起大陆不满。 香港社会同样敏感,毕竟国家安全是一道底线,谁都不想因为一些不负责任的政治表态而让青年群体承担风险。 紧接着,文化领域也开始“做减法”。这一周在中国境内原定举办的十几场有日本音乐人参与的演出突然被取消。这事看起来跟政治无关,但其实是文化对外交流中最直接的态度表达。 文化是最容易拉近民众距离的纽带,现在这种纽带被主动收紧,说明中国在传递一种清晰的信号:你要搞小动作,那我们就暂停这场“文化友好”的游戏。 音乐会取消不只是场地问题,更是国家层面的立场表态。第三个动作的分量就更重了。中国就日本政客高市早苗近期涉台言论,向联合国秘书长致函,强调如果日本挑战一个中国原则。 中国将依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行使自卫权。这句话的分量非常重,尤其是“自卫权”这个词,在国际法语境下意味着如果对方触碰主权红线。 中国有正当权利采取反制行为,这不是威胁,而是国际法明确赋予的权利。高市早苗的言论不仅越权,也严重破坏了中日之间的政治互信基础。 中国这次把问题直接带到联合国,是一次不留情面的国际层级应对。第四招更具象征意义。中国驻日大使馆罕见地在官方社交平台用中日双语重申《联合国宪章》中的“敌国条款”。 这可是几十年来极少被提及的内容。敌国条款虽然在战后逐渐淡出国际舆论,但它依然在联合国宪章中保留着。这次中国重新提起,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一次警钟。 意思很直接:别以为历史可以抹去,二战的老账并没有彻底翻篇,只是我们选择了和平共处,但如果你执意挑战底线,那就别怪我们翻书找依据。 第五击来自人民日报的钟声文章。这类文章一向被视作中国官方立场的风向标。文章明确指出,如果日本继续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国将采取更强硬的反制。 钟声文章用词向来讲究,这次没有绕弯子,直接把“更严厉的反制”摆上台面,说明中国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外交警告阶段,而是进入了实质性动作的准备期。 这五连击的组合拳背后,其实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结构性反制。尤其是在当前亚太局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日本近两年在安全政策上不断右转,强化与域外力量的军事同盟。 频繁在涉台、涉海等问题上“刷存在感”,已经引起中国高度警觉。中国这一次的密集反应,不是针对一个人一句话,而是对日本整体政策走向的一次系统回应。 从历史上看,中日关系一直在合作与摩擦之间来回摆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交以来,两国经济合作密切,但政治互信一直是软肋。 特别是近年来,日本一些政客频繁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踩线”,让中方不得不重新审视两国关系的稳定性。而这次的五连击,可以理解为一次“校正”,是提醒日本别再误判形势。 放在更大的国际格局里看,这次对日本的反制其实也有警示意味:在当前中美竞争加剧、亚太局势紧张的大背景下,中国不会容忍任何国家在核心利益问题上“边试探边谈合作”。 日本如果一边靠向美国推行所谓印太战略,一边又想维持与中国的经济合作,那恐怕是想得太简单了。当然,中国的态度依旧明确:不主动挑事,但也绝不退让。 中日之间还有很多合作空间,但前提是日本必须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这次五连击,不是封闭大门,而是敲响警钟。 如果警钟响了还听不见,那下一步可能就不只是文化暂停、外交抗议,而是更具实质性的经济或安全领域动作。 所以说,这一次的日本麻烦确实不小。高市早苗或许并不是唯一触发点,但她的言论成为了导火索。接下来日本怎么走,中国怎么应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方是否愿意悬崖勒马。 中日关系能不能继续稳定发展,关键不在中国,而在日本是否真心想当一个负责任的邻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