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殷清利因两次在徐州东站换乘时遭遇“绕路难”,耗时近半小时且携带行李不便,将车站告上法庭,要求整改换乘通道并索赔20元。车站回应称现有换乘方式合理,模拟换乘仅需10-15分钟。本文结合事件经过、法律争议和网友热议,探讨高铁站换乘设计的“人性化”边界,教你遇到类似问题如何维权。 一、离谱!律师换乘累到满头大汗,怒告徐州东站 “背着卷宗和6件行李,在换乘通道里狂奔半小时,汗湿透了衣服,差点错过火车!” 律师殷清利提起今年5月的两次换乘经历,至今仍气愤不已。 作为经常出差的法律从业者,殷清利对高铁站换乘本已习以为常,但徐州东站的设计让他彻底崩溃。5月8日,他预留34分钟换乘,结果跟着指示牌走了20多分钟才到候车室;5月20日更夸张,仅预留29分钟,拖着大包小包一路小跑,登上下一班车时气喘吁吁,头发和衬衫全被汗水浸透。 “如果是老人、孕妇或者腿脚不便的旅客,这样的换乘简直是折磨!” 殷清利说,他换乘时曾向车站工作人员反映问题,对方坦言“知道设计不合理,但我们管不了”。这句话彻底点燃了他的维权决心,直接将徐州东站告上法庭,要求取消现有“绕路”换乘通道,改为站台直达候车室的便捷方式,并索赔20元——参照“小红帽”行李搬运费标准,弥补两次换乘的不便损失。 九派新闻记者实地查询发现,徐州东站虽设有“便捷换乘”标识,但旅客无法从站台直接上电梯到候车室,必须先沿出站通道走到东进站口附近,再乘电梯返回候车室,全程约800米,步行需15-20分钟。更关键的是,站台明明有天桥可直达候车室,却被铁栅栏拦住,禁止通行。 二、法律怎么看?车站不能用“安全”当借口敷衍 殷清利的起诉引发热议:一个律师告车站,20元索赔背后到底争的是什么?从法律角度看,这件事远不止“换乘累”那么简单。 1. 车站有义务提供“合理便利”服务 根据《民法典》第815条,承运人应当按照有效客票记载的时间、班次和座位号运输旅客。虽然法律没明确规定换乘时间,但车站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有义务根据旅客需求设计合理的换乘路线,保障通行效率和安全。徐州东站将站台天桥封锁,逼旅客绕远路,本质上是未履行“合理便利”义务,属于服务瑕疵。 2. “安全风险”不能成为懒政借口 车站辩称“天桥换乘易造成旅客对冲,存在安全风险”,但这个理由站不住脚。2019年前徐州东站曾允许天桥直接换乘,并未出现大规模安全事故;其他高铁站(如南京南站、杭州东站)也普遍采用“站台-天桥-候车室”直达模式,运行多年并无问题。若真有安全隐患,完全可通过设置单向通行、增加引导人员等方式解决,而非一刀切封锁通道。 3. 20元索赔的法律意义 很多人觉得“20元太少,没必要起诉”,但殷清利的核心诉求并非赔钱,而是通过诉讼推动车站整改。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0条,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承担民事责任。20元索赔象征着消费者对“不合理服务”的抗议,也提醒车站:公共服务不能只追求“合规”,更要兼顾“人性化”。 三、网友炸锅:徐州东站,你欠全国旅客一个道歉! 事件曝光后,律师起诉徐州东站换乘不便话题迅速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吐槽自己的“血泪经历”: - “我曾在徐州东站换乘,预留40分钟都差点迟到!” 网友@小太阳分享:“从下车到找到下一程检票口,走了25分钟,全程狂奔,行李箱轮子都快磨坏了。站台天桥明明就在眼前,却被拦住不让过,太气人了!” - “中老年人根本扛不住!” 网友@退休老张说:“去年带父母去徐州换乘,父亲有心脏病,走了一半就喘不上气,只能蹲在地上休息。最后还是工作人员帮忙联系列车长,才勉强赶上火车。” - “别拿‘安全’当挡箭牌!” 网友@铁路迷反驳:“南京南站每天换乘几十万人,人家用天桥直达也没见出事。徐州东站就是懒政,不想投入人力物力优化设计!” - “支持律师维权!” 网友@法律人小李点赞:“这不仅是个人诉求,更是为所有旅客争取权益。如果车站不整改,以后大家遇到类似问题都能起诉,倒逼公共服务升级!” 徐州东站作为国家重要铁路枢纽,每天接待数万旅客,换乘体验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和旅客权益。殷清利的起诉,本质上是对“重建设、轻服务”的公共设施设计敲响警钟——一座车站的“现代化”,不仅看建筑面积和客流量,更要看是否真正以旅客为中心。 20元索赔看似微不足道,但背后是无数旅客的无奈与期待。如果徐州东站真的为旅客着想,完全可以借鉴其他高铁站的经验,在站台天桥设置闸机,实现“不出站直达换乘”;退一步说,至少应在换乘通道增设自动扶梯、休息区和清晰指引,减少旅客奔波之苦。 你在徐州东站换乘过吗?遇到过类似“绕路难”的问题吗?你觉得律师起诉车站小题大做,还是公共服务确实需要这样的“较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一起为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