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黄帅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把一切都交给了时间,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她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回望黄帅早年的命运,很难不觉得唏嘘。1973年,北京中关村,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因一封给报社的信,被推成了全国焦点。 原本只是写下自己的小困惑,却没想到信被大肆报道,她的名字一夜之间在广播、新闻、标语里响起,被当成教育口号。所有人都在谈论她,有赞扬也有质疑,风向转得太快,她跟不上,成了众矢之的。 学校的同伴突然变得疏远,甚至有了恶意,有人冷眼,有人扔石子,家人也跟着受苦。父亲被停职关押,母亲远赴他乡劳作,一家人的生活就此断裂。 1977年恢复高考,她拼尽全力考进北京工业大学。外面的流言蜚语并没有把她击垮,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学习和生活上。大学毕业后,她迎来了新的转折。 她去往日本,远离旧日的关注,在陌生城市过了十年普通人的生活。没人再问她过去的风风雨雨,她在这里继续学习、工作、成家,为自己争取到安稳的岁月。 这段经历,给了她重头开始的机会。在外漂泊归来后,1998年她选择回到北京,在母校的出版社做编辑。 这里没有聚光灯,没有从前的议论和关注,只有稿纸墨香和安稳的日子。安安静静地工作,平平淡淡地生活,她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如果说她的一生有标志性的东西,那不是她曾经的热闹和喧哗,而是她选择后来的沉默和洗净铅华的平静。她没有把曾经的遭遇当成谈资,更不把伤痛当成炫耀的资本。 聚光灯的前半生,让她懂得了脱离标签有多难,后面几十年里,她用回归日常的方式,完成了和过去的彻底告别。 人生最后的这一段,黄帅没有解释,也没有回头。那本批注到297页的书稿,成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全部答案。 她不再在意别人怎么看,不再向外界说自己是谁,她用实际行动和坚守,告诉后来的人,她可以选择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别人眼中的“英雄”,有时候,主宰自己的人生,比任何头衔更值得骄傲。 黄帅的一生,是公众目光下的成名与跌落,也是埋头向前的坚忍和选择。喧嚣过后,她还是回到了最朴素的轨道。从波澜到归于平静,从被塑造到成为自己,这个过程里,她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