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 1 小时!” 俄专家 10 年前提醒,中国东风 - 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首次核打击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 2000 枚,那现在呢? 东风-31AG通过机动发射车与快速加油技术的融合,实现了生存能力与打击效率的双重突破,其公路机动发射模式使首次核打击拦截概率从传统发射井的85%骤降至30%以下,分导式弹头技术更让单枚导弹可同时覆盖6-8个目标。 反观美国,民兵III导弹虽保持1800枚基数,但2030年前将全部升级为W87-1新型弹头,并配套“哨兵”新一代洲际导弹,形成“三位一体”核力量的代际更新。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094A战略核潜艇搭载的巨浪-3导弹具备12000公里射程与多弹头分导能力,在南海、太平洋等水域的隐蔽部署,构建起可靠的二次打击网络。 现代核威慑已非简单的数量竞赛,中国始终恪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核弹头数量维持在200-300枚的谨慎规模,而美国则维持着约3750枚核弹头的庞大库存。 但“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完善,特别是高超音速导弹东风-17的出现,使传统导弹防御系统面临“时间差打击”难题,15-20马赫的飞行速度压缩了防御反应时间,量子通信技术的应用则提升了战略指令的抗干扰能力。 这种“质量重于数量”的非对称威慑策略,使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优势面临战略对冲。 未来核威慑的竞争将聚焦于“智能威慑”领域,中国在量子雷达早期预警、人工智能指挥系统等方面的突破,或将重塑核威慑的博弈规则。 更重要的是,核威慑的终极目标应是推动全球核裁军,而非构建永久的核军备竞赛,唯有构建基于互信的核安全对话机制,才能避免“一小时神话”沦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核威慑的本质是“恐惧的平衡”,而非武器的堆砌,中国核力量发展始终秉持“最低限度威慑”原则,这种战略克制恰恰是维护战略稳定的基石。 反观美国推进的核力量现代化,其“可生存核武器”概念实质上是在降低核门槛,这种“先发制人”的思维与核裁军趋势背道而驰。 真正的战略智慧,在于通过技术革新提升生存能力,通过对话协商降低冲突风险,最终实现“无核世界”的愿景,这种战略远见,才是应对核时代挑战的真正解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