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位高二男生火了!不是因为帅气的外表,也不是因为惊艳的才艺,而是他居然3年

在下雒无畏 2025-11-24 14:01:40

河南,一位高二男生火了!不是因为帅气的外表,也不是因为惊艳的才艺,而是他居然3年不碰手机,把成绩冲了年级前十,成了全网羡慕的自律学霸! 郑州市外国语学校的课间,总能看到一个和周围有些不一样的身影。   高二学生李东霖递出一张手写纸条,上面写着“周末图书馆捋错题,一起吗”,对面同学笑着点头。   当其他同学扎堆刷短视频、聊网络热梗时,他衣兜里揣着的,是一部只能接打电话的“砖头机”。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眼神清澈、做事专注的男生,抽屉里锁着一部智能手机,从初三暑假到现在,整整三年,他没主动解锁过一次。   家人当初只是顺着他的意思,把手机收进了抽屉最里层,没反对也没抱太高期望,没想到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真的把这份坚持扛了下来。   李东霖至今记得,初三时的自己有多离不开手机。   本来计划晚上写完作业再复习半小时,结果刚坐下就被社交软件的弹窗消息勾走了神,等回复完消息,又忍不住点开短视频刷“最后一条”,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卷子还剩半张没写。   物理小测时,屏幕突然亮起的游戏弹窗,能让他悬着的笔尖瞬间停滞,留下大片空白的试卷。   晚自习遇到力学难题想查资料,指尖一划就点开了短视频,等回过神来,半小时已经像流沙一样没了。   那些日子,他总陷入一种奇怪的循环,不知道该干什么就刷手机,刷完之后反而更空虚。   直到有天晚自习,他瞥见隔壁同学早就做完了大题,抽屉里的手机是一片死寂的黑色,人家全程没碰过一次。   那种对比太直观了,他突然明白,不是自己不够聪明,是原本该用来学习的专注力,被手机拆得支离破碎。   下定决心把手机放一边后,最开始的日子并不好熬。   课间同学们围着屏幕笑作一团,他插不上话,耳朵忍不住往那边凑,手指还会下意识去摸桌洞里原本放手机的地方,心里像有千万只蚂蚁在爬。   放学路上,大家都低头盯着手机看消息,他只能盯着路边的树影往前走,偶尔觉得有些孤单。   就连周末想查个学习资料,都得跑去书房用家里的电脑,还得提前跟爸妈说清楚用途。   为了填补这份空虚,他开始给自己找事做。   排队打饭的几分钟,别人在刷手机,他就在脑子里过数学题,走路去教学楼的路上,嘴里小声默背古诗。   他的错题本也变了模样,不再是潦草的一笔带过,而是用红蓝黑三色笔,清清楚楚标注着知识盲区和解题思路。   慢慢的,变化在他身上悄悄发生,每天凭空多出来两个小时的整块时间,足够他把数学错题再捋三遍,把英语单词多背一轮。 成绩也一点点往上走,从中游慢慢稳定到年级前十,还拿下过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   身边的同学发现,李东霖并没有因为不碰手机就变得孤僻。   他会在课间和大家讨论报纸上看到的时事新闻,分享周末去社区整理图书的趣事,或者聊博物馆志愿讲解时遇到的有意思的观众。   他和朋友的约定,不是靠线上聊天敲定,而是一张张小纸条,字里行间带着温度,反而比隔着屏幕的对话更显真诚。   后来,他还拉着班里几个成绩起伏大的同学,组建了“无手机学习小组”,每天放学后的40分钟,大家聚在一起互助讲题,效率高得惊人。   现在的李东霖,睡眠质量比以前好了很多,情绪也更平稳,不会再被网上乱七八糟的信息搞得焦虑。   周末他要么泡在图书馆读报,要么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偶尔也会羡慕同学能随时跟家人发消息,但摸了摸抽屉里写满笔记的错题本,又觉得这点不方便根本不算什么。   网上有人说他“太极端”,但他从来没往心里去。   对他来说,不碰手机不是要和科技对着干,也不是想当别人眼里的“学霸样本”,只是想摆脱惰性和诱惑,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科技课上,他照样能熟练使用电脑查资料、帮老师整理在线题库,他分得清手机的“工具”和“玩具”属性,只是选择在该奋斗的年纪,把干扰降到最低。   三年时间,李东霖用行动证明,少了手机的打扰,青春反而能过得更饱满。   那些别人刷视频被偷走的时间,他都变成了实打实的知识积累,变成了更健康的生活状态,变成了和同学之间更温暖的联结。   他的经历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在诱惑面前守住本心的笃定。   这种踏实往前走的样子,或许就是成长最好的模样。

0 阅读:19
在下雒无畏

在下雒无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