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4岁赖宁因救火不幸牺牲,然而三十年过后,照片被学校摘下,雕像被拆除,就连英雄的事迹被教科书删除,这究竟是为什么? 1973年10月20日,赖宁出生在四川雅安石棉县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就爱钻山沟,背着小包上山敲石头,梦想长大当科学家。1988年3月13日,海子山山火起,14岁的赖宁正读初二,是班干部兼少先队员。他看到黑烟冲天,二话不说冲上山,和同学一起挖隔离带。专业队来后,他被送下山,可没多久又折返回去。火场风向一变,火势反扑,他推着村民撤离,自己却被浓烟卷走。那天,石棉县公路上,男女老少手捧野花,默默送别这孩子。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很快追授他“英雄少年”称号,他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 那时候的社会氛围,正需要这样的故事来鼓舞人。改革开放刚起步,大家伙儿齐心协力建国家,赖宁的舍己为人,就成了活生生的教材。报纸上他的事迹占头条,学校走廊里挂满他的照片,小学生们背着书包,边走边念他的故事。课本里,《少年英雄赖宁》那篇课文,让一代孩子知道什么是责任。1991年,山西太原东仓巷还为他立起铜像:少年挎书包,红领巾飘扬,底座刻着他的誓言。多少人路过那儿,总要停下脚步,摸摸那铜像,感慨一句“真了不起”。 可时代总在变。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第一次把孩子生命安全摆在头等大事上。法学专家和老师们开始讨论:让14岁娃娃学着往火场冲,这合适吗?安全第一,得教孩子怎么保护自己。争论从90年代拉到新世纪,声音越来越大。2000年后,安全教育成重点,学校里多出消防演练、应急课本。有人说,赖宁精神不能丢,但方式得改。结果呢,多地学校把他的照片从墙上取下来,藏进档案室。课本修订时,人教版小学语文从2001年、2007年,到2011年,一版版删掉那篇课文。不是不敬重他,而是怕孩子学偏了,觉得冒险就是英雄。 2011年夏天,太原东仓巷的铜像没了影。居民们一早起来,发现空荡荡的底座,议论开了。市文物局说,底座裂了,上面还被涂鸦,移去仓库修。老百姓不信,报纸广播上连着几天热议:英雄咋就这么没了?其实,这事儿反映出社会共识在变。过去讲集体奉献,赴汤蹈火是美德;现在,生命至上,孩子安全是底线。孙云晓老师,那位最早采访赖宁的专家,也说:学赖宁,不是学他救火,而是学他的志向和担当。太原市政府听着民声,8月18日表态:修好铜像,重新立起来,但教育得强调科学施救,先自保再救人。 这变化,说白了,就是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人命关天。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民生改善,孩子不再是“多一个不少”的年代,而是每个都是宝贝。教育也跟上步子,从单纯讲勇气,到平衡勇气和安全。赖宁的事迹没被抹掉,只是在新课本里,融进“珍爱生命”那一章。遇到险情,先拨120、110,再想怎么帮。石棉县如今有赖宁广场,野花年年开,人们去那儿,不光缅怀,还学着怎么防灾。太原的铜像修好后,又立回原处,底座换了新,擦得锃亮。 如今,社会上对赖宁的评价,稳稳当当:他那份心,永远是我们的骄傲。但教育,得因时而进。2020年后,疫情让大家更懂安全,学校里多出心理课、应急手册。赖宁广场上,游客来来往往,孩子问家长:“他为啥不跑?”家长答:“他勇敢,可我们现在学他,得先保命。” 因此,这事儿告诉我们,英雄不是神话,而是活生生的镜子。赖宁照出那个年代的热血,今天的我们,拿着他的精神,照出更安全的路。国家越来越强,民生越来越暖,这样的调整,正是我们党领导下,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非非人
我都参加了学赖宁演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