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韩令刚有缓,限日令又来了:日本艺人在华演出全被叫停? 演出取消、场馆通知、演艺圈炸锅,一夜之间,在华活动的日本艺人仿佛被按了“暂停键”。 点燃这场风波的,是日本现任首相高市早苗的一句“台湾有事可能是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这句话,听起来像外交辞令加点“安全焦虑”,但传到中国耳朵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高市的这番表态,被外界解读为“日本可能干预台海局势”,这直接触碰了中方的底线,也严重违背了中日之间此前达成的政治共识,中方第一时间表示坚决反对,并通过外交渠道提出严正交涉。 而在日本国内,骂声也不少,前首相野田佳彦公开批评高市“轻率”,提醒她别把中日关系推向更危险的边缘,抗议人群甚至聚集在首相官邸前,要求她为此负责。 可以说,这不是哪位艺人个人的问题,而是政治话题点燃的连锁反应。 就在高市言论引发外交震荡后,文化领域的动静也来了。 从爵士音乐人铃木良雄,到原计划年底来华的多个日本演出团体,演出被取消的消息一条接一条。 有些场馆收到通知,暂时不接受日本艺人的演出申请,这不是演出档期没排好,也不是票房不行,而是政治风向变了。 这让不少人回忆起2016年“萨德事件”后对韩娱乐的限制,当年,“限韩令”让韩国艺人几乎集体从中国舞台消失,韩剧下架,代言撤换,综艺合作叫停,直接影响了韩国娱乐产业的布局。 韩国娱乐圈为此不得不大举转向欧美和东南亚,而中国本地娱乐产业则趁机崛起,如今的“限日”迹象,是否会走上类似路径,不少人都在猜。 “限韩令”从2016年开始,一走就是好几年,回头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一场深远的文化再平衡。 韩国艺人被限制的同时,中国本土偶像、国产综艺、国漫迅速成长,观众审美也在慢慢转向本土化,而韩国方面虽然在欧美市场拓展了一定份额,但失去了中国这个庞大的粉丝市场,损失不小。 现在轮到日本,如果“限日令”真的全面推开,对日本文化产业的冲击恐怕不会小,毕竟,中国不是日本的“一个市场”,而是它的最大贸易伙伴。 2024年中日之间的贸易总额高达3083亿美元,其中文化产业虽然占比不大,但影响力却很深。 尤其是当下,中日文化交流正在复苏,日本动漫展重启,日本乐队频频来华演出,留学合作逐渐恢复……如果这一波交流突然中断,等于刚刚冒头的合作又被按下暂停键。 文化原本是连接两个国家民心的桥梁,也是最有可能缓和紧张局势的软力量,但这次,高市早苗的那句不当言论,不仅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也让原本逐渐升温的中日文化交流被泼了冷水。 从中国的角度看,国家底线必须守,但也并非一味封锁文化,中国的文化自信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水平,不再需要靠隔绝来保护市场。 问题在于,文化交流并不能脱离政治基础,如果对方在关键问题上不断越界、挑衅,那中方的反制也自然会从经济、外交,蔓延到文化层面。 而这种文化反制,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其实最大,粉丝追星追到一半突然“塌房”,活动主办方血本无归,行业上下游都得跟着受损。 对于日本艺人本身来说,他们未必参与政治,却可能因为一句政治人物的表态集体“被下架”,这就像下棋,一步错,满盘皆输。而这一盘棋,显然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高市的言论,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日本政坛中右翼力量的走向,对于他们来说,“强硬”似乎是赢得国内选民支持的一张牌,但这张牌一旦打到外交层面,就可能变成双刃剑。 中日之间的关系,几十年来起起伏伏,但有一个事实没有变:两国地理相近、经济互依、文化交融,没法“各走各的”,如果政治层面持续紧张,民间交流再怎么努力也难以独善其身。 而今,文化领域已经感受到了第一波寒意,这也给日本方面敲响了警钟:想要文化回暖,先得把政治温度降下来。 中日之间的文化桥梁,不能靠一边建设一边拆毁来维持,如果政治人物继续在敏感议题上挑衅,文化交流只会越来越冷,和平发展的轨道,才是两国都能得利的出路。 信息来源:多位日本艺人演出取消——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