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发表称,如果一个东方大国被逼迫到忍无可忍、动手出手之时,必将会让其他国家看到“东方大国”的威力与狠厉,从而有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跟风,相反,如果这个大国能够先让挑衅者“疼”起来,让“疼”成为“痛”,甚至让“痛”成为“断腕”,那么这个大国反而能赢得尊重、赢得安静, 俄乌冲突打响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俄罗斯深知退让的下场。 俄罗斯这番表态带着一股“硬刚到底”的劲儿,毕竟俄乌冲突的三年多里,他们确实尝过退让的苦头——西方制裁一波接一波,经济一度吃紧,逼得他们加速“转向东方”,把贸易伙伴从欧洲换成了中国等亚洲国家。但问题是,这种“疼到断腕”的逻辑真的放之四海皆准吗?俄罗斯自己靠着能源出口和军事硬实力扛住了压力,可东方大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走的是一条“战略定力”的路子,讲究的是底线思维和长远博弈。 看看中国的做法:别人挑衅,中国很少立马抡拳头,而是用经济纽带、技术突破来化解危机。比如菲律宾在南海闹事,中国一边用水炮驱离挑衅船只,一边还允许对方运送生活物资,这种“斗而不破”的拿捏,既守住了红线,又避免了冲突升级。再说贸易战,美国加征关税,中国反手就限制稀土出口,直击美国军工软肋,同时还在WTO打官司,拉上160多国声援——这哪是隐忍?分明是精准打击。 俄罗斯的经验固然有参考价值,但硬碰硬未必是唯一解。中国芯片国产化率三年里从30%冲到58%,一带一路牵动135国合作,这种“以发展破围堵”的策略,反而让挑衅者不敢轻举妄动。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不退让,确实短期稳住了阵脚,可长期代价是经济依赖东方、产业自主性受损;中国若一味追求“狠厉”,可能反而破坏全球化合作网络,失去更多发展机遇。 说到底,大国博弈不是街头打架,比的是谁更能熬、更能谋。俄罗斯的“疼痛哲学”适合生存战,而中国的“定力哲学”赢在持久战——一个靠拳头换尊重,一个靠实力赢安静。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