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舍身堵抢眼的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李家发的母亲临终前,对女儿李家英说:“如果能去朝鲜,你一定要带去一捧我坟上的土,撒在你哥哥的坟上,这样我就能‘摸’到他了。” 1950年朝鲜战争的炮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国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扼杀新生的新中国,全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 安徽南陵县泉塘乡的李家发,心里燃起报国之火,没半点犹豫就报了名。 1951年,17岁的他跟家人告别,父亲唤着他的乳名“春儿”反复叮嘱:“我和你娘在家多打粮食支援前线,你在部队好好训练,多打胜仗,等你的喜报!” 就这样,李家发登上开往部队的列车,同年6月编入志愿军第67军199师595团1连,跟着大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战场。 到了前线,李家发成了通信联络员。 敌人的飞机成天盘旋轰炸,200多米的开阔地就是生死线,他却40多次穿梭炮火封锁区传递命令,一次差错都没出,战友们都叫他“铁腿通信员”。 他还在敌机空袭时,冒死帮朝鲜老乡抢救物资,两次荣立三等功。 1953年,金城战役打响,他所在连队接下主攻轿岩山西峰116高地的硬任务。 这座山高坡陡,敌人修了密密麻麻的钢筋水泥工事,明堡暗堡像马蜂窝,地雷和铁丝网遍地都是,一个加强团驻守在此,拿下它难如登天。 开战前一晚,连队摸黑穿过封锁线潜伏,冷雨哗哗下,伸手不见五指。 李家发给排长和战友罗福春挖好掩体,俩人窝在猫耳洞里憧憬:等打完仗拍张合影,把照片和喜报一起寄回家。 谁都没料到,这是他最后一次聊起回家的心愿。 7月13日夜里9点,我军炮弹密集砸向敌阵地,炸得对方成了火海,冲锋号一响,李家发跟着排长传达命令,部队像潮水般推进,却被两道铁丝网拦住。 他喊了句:“我去炸掉它!”拎着器材冲上去,两声巨响后铁丝网炸开缺口。 战士们冲到棱坎,眼看要摸到116高地,敌人地堡的机关枪突然疯狂扫射,战友们被压得动弹不得。 爆破组战友接连冲锋,李家发的老乡兼入团介绍人刘义勇、王启月炸完铁丝网就重伤下线,王五保牺牲,巩得修负重伤,三个爆破员和机枪手相继倒下,局势濒临失控。 李家发红着眼大吼:“我去干掉它!”抓着手榴弹和爆破筒,让巩得修掩护着冲了出去。 他匍匐前进绕到地堡侧面,先炸掉一个火力点,刚起身就被子弹击中左脚,鲜血直涌。 他看清是连环堡,咬着牙往小地堡爬,一颗炮弹在身边炸响,弹皮扎进右腿,震得他头晕耳鸣,可他仍用胳膊撑着身子挪。 10米、5米、1米,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走。 终于摸到豁口,他扔出手雷,小地堡被炸上天,还没喘息,大地堡又形成火墙,他炸掉大地堡后昏了过去。 可战友刚冲锋,暗堡又冒了出来,子弹打得泥浆飞溅。 机枪声和剧痛把李家发惊醒,他知道总攻时间快到了,摸遍全身却已没了弹药,看着倒下的战友,想着祖国亲人,他攒起最后力气,用手抠着草根往暗堡挪。 20米的距离,对身负7处重伤的他堪比登天,嘴唇干裂冒血,汗血混着淌,身体早到极限,却硬是爬到射击死角。 19岁的他突然站起,张开双臂像钢铁巨人般扑向喷着火的机枪口,用胸膛堵住了枪眼。 战友们喊着:“为李家发报仇!”“祖国万岁!”冲上去,黎明时分,那面他签过名的五星红旗终于插上轿岩山顶。 当村干部带着解放军送喜报上门,年幼的妹妹李家英欢天喜地喊回田里的父亲,可母亲拿起喜报,只叫了声:“春儿,我的儿啊!”就当场昏过去。 父亲掐着她的人中,等她醒来,俩人抱着痛哭不已,父亲哽咽着说:“咱儿子为人民死的,光荣!” 李家英翻到喜报里的烈士证,手像被火烧般缩回来,扑进母亲怀里痛哭——她不懂,送喜报的日子为何爹娘如此悲痛。 1953年10月,父亲跟着贺龙任总团长的赴朝慰问团到了朝鲜,在平壤见过金日成主席后,辗转找到儿子墓地。 没带祭品,他点了三支香烟插在坟前,鞠了三躬,围着坟茔拔草捡枯枝,用手帕一遍遍擦墓碑,站了许久才舍得走。 母亲临终前,拉着李家英的手叮嘱:“下次去朝鲜,抓把我坟头的土撒给你哥,再抓把他坟上的土撒回我这,让我们母子在土里团聚。” 可李家发的墓地靠近朝韩军事分界线,一直没对外开放,李家英两次赴朝都没能靠近,只能把母亲坟土撒在无名烈士合葬墓前,这份遗憾成了她一生的牵挂。 李家发的19岁,放在和平年代本是对未来满是憧憬的年纪,可他把短暂一生都交给了保家卫国的信念。 我们记着李家发,不只是记着他的壮烈,更是要懂:和平从不是凭空而来,是无数年轻人用青春生命换的。 英雄从未远去,他的名字刻在山河里,精神活在我们心里。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读懂李家发这代英雄的家国情怀? (信源:南陵人的杰出代表 告诉我们什么是英雄......——南陵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