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第一个国家领导人公开站出来支持高市早苗的人出现了——这就是弹丸之国的现任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他在彭博新经济论坛上的表态,成为首个变相支持日本高市早苗的国家领导人。他言称日本是东南亚最受信任的大国,支持日本在区域安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还以东南亚为例,奉劝中国搁置历史纠结、与日和平相处。其言论明显拉偏架,既借中国发展获利,又偏袒日本,背离了李显龙时期的对华政策基调,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在刚刚结束的彭博新经济论坛上,新加坡总理黄循财的一番话,让整个东亚地区的空气都冷了几分。 他当着全球媒体的面,称日本是东南亚“最受信任的大国”,并支持它在区域安全方面扮演更大角色。 在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冒头,高市早苗等人动作频频的大背景下,黄循财这番“点赞”,直接让新加坡成为第一个以国家领导人身份表态,变相支持高市早苗政治方向的国家。 高市早苗这名字在日本国内翻腾得厉害,在国际上却是争议不断。她是日本自民党里面最典型的右翼代表之一,长期主张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想把自卫队“正名”为真正的军队。 更让人警惕的是,高市早苗多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在历史问题上态度强硬毫不遮掩。 在这个前提下,黄循财对日本区域角色的支持,等于间接为高市早苗所代表的政治倾向背书。 虽然他没有点名,但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发言,不可能是一次随口的外交发言,背后必定经过了严密考虑。 更微妙的是,黄循财还奉劝中国“搁置历史纠结”。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和,实则是把责任推给了中国,把日本的历史包袱轻轻一带,仿佛这一切都可以一笑而过。 这样的说法,在历史问题上轻飘飘地撇清了日本的责任,反而让中国像是在“纠缠不清”。 对比李显龙时期,新加坡外交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在中美之间保持微妙平衡,在多边场合强调东盟中心地位,不轻易选边站,也不会公开挑明立场。 但黄循财的风格明显更直接。他上台后试图树立“新加坡新形象”,在对外政策上更强调主动性。 这次对日本的“挺身而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中立姿态,还带有强烈的战略指向性。这不仅是一次外交表态,更像是一次政治投射。 新加坡如今的外交策略,更像是在中美博弈下的一种“自保式下注”。在经济上,新加坡与中国联系紧密,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 这种“两手抓”的策略,不是新加坡独有的玩法。很多东南亚国家都在用类似的方式,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只不过,新加坡这次动作太明显,打破了原本的小心平衡,暴露出对局势变化的焦虑。 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之间的“友谊”,更多是一种基于利益交换的合作安排。 一旦利益天平倾斜,表态就会迅速转向,情感成分几乎为零。 黄循财这番话,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今的区域格局,已经进入到一种新的紧张状态。 对一些国家而言,站在“中国一边”越来越不“安全”,而靠向日本或美国阵营,看起来更“保险”。 但这种“保险”,往往是短视的。以日本为例,其国内右翼势力的扩张,正在不断挑战战后秩序。 如果像高市早苗这样的政客真能掌握大权,日本的安全角色或将从“防御性”走向“进攻性”,这对整个亚太地区都不是好消息。 新加坡若在此时选择为这种倾向背书,不仅风险巨大,也可能影响到本国在东盟内部的地位。一旦被视为“偏向日本”,其他东南亚国家对其信任度也会受到影响,外交空间反而被压缩。 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经贸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建立。作为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来源国之一,新加坡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陆海贸易新通道开发等方面,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现在看来,经济利益并不足以完全稳定一国的外交立场。在国际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碰撞,往往让中小国家陷入“选边困境”。新加坡此次的立场变化,很可能就是对这种困境的一种回应。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高市早苗所代表的日本政治方向,并不只是区域安全问题那么简单。她推动的修宪议程、历史修正主义,都与亚洲国家的创伤记忆直接挂钩。 在这种背景下,对其政治路线的任何支持,都不可能是“无害”的。 这一次的发声,也让人重新思考“朋友”的定义。在国际事务中,情感和历史记忆常常被现实利益所掩盖。即便是长年合作的伙伴,一旦局势变化,也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调整立场。 因此,对中国而言,最值得依赖的从来都不是谁的表态,而是自身的实力。 只有当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影响力全面提升,成为任何国家都离不开的关键节点,那些摇摆不定的国家才会重新衡量得失。 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的中国,才是破解“友谊变脸”问题的根本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