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近日发表称,如果一个东方大国被逼迫到忍无可忍、动手出手之时,必将会让其

云景史实记 2025-11-25 01:25:54

俄罗斯媒体近日发表称,如果一个东方大国被逼迫到忍无可忍、动手出手之时,必将会让其他国家看到“东方大国”的威力与狠厉,从而有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跟风;相反,如果这个大国能够先让挑衅者“疼”起来,让“疼”成为“痛”,甚至让“痛”成为“断腕”,那么这个大国反而能赢得尊重、赢得安静。 国际博弈场上从来不存在温柔的童话。看看北约五轮东扩如何将俄罗斯逼到墙角,就明白绥靖政策只会滋养贪婪的触手。 1999年波兰入约时,俄方想着"融入欧洲"而默许;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俄军看着北约基地建到家门口;直到2022年芬兰瑞典突破北欧中立传统,莫斯科的安全缓冲区彻底消失。 这三十年间,每一次绥靖都换来更狠的挤压,直到乌克兰危机爆发,俄军不得不以"特别军事行动"划红线。血的教训证明:在强者环伺的丛林里,忍让不是美德,是给贪婪者递刀。 而2016年南海对峙,某国航母战斗群逼近时,若只是口头抗议,今天的南海岛礁恐已易主。但当时的决策者选择了最硬核的回应。 三大舰队齐出,划定禁区实弹演习,用"专业驱离程序"让对手明白:这里没有"无害通过",只有主权红线。 这种"疼"不是蛮干,是算准了对方的止损点:你的航母敢越界,我的导弹就敢点火。结果呢?此后七年,南海巡航的外机军舰虽仍存在,但再没有国家敢在岛礁问题上明火执仗。 俄罗斯媒体看得透彻:当东方大国的主战装备现代化率超过80%,当福建舰航母形成战斗力,当东风导弹的射程覆盖潜在冲突区域,这些不是摆设,是让挑衅者掂量代价的秤砣。 就像2025年荷兰强夺安世半导体股权,中方直接切断关键芯片供应,欧洲车企瞬间慌了神——他们发现,那些叫嚣"去中国化"的政客,根本没准备好替代方案。 这种反制不是斗气,是精准打击对手的七寸:你动我的核心利益,我就戳你的经济命脉。 历史反复证明,绥靖政策养不出和平。北宋年年送岁币,换来的是靖康之变;晚清割地赔款,招来的是八国联军。 而抗美援朝一仗,让新中国在列强环伺中站稳脚跟;对越自卫反击战,换来了西南边境四十年安宁。 东方大国今天的军力,不是为了侵略扩张,而是给"以和为贵"四个字加上保险栓——谈判桌上谈不拢的,拳头底下必须让对方知道疼。 有人担心强硬会引发连锁反应,看看俄罗斯的例子: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北约东扩的脚步确实停滞了八年。 这不是因为西方突然讲道义,而是领教了俄军"断腕"的决心。东方大国的智慧在于,把"疼"控制在局部。 南海的军事存在、台海的常态化巡航、科技领域的反制措施,都是精准的"点穴",让挑衅者痛而不伤筋动骨,却不敢再越雷池。这种拿捏火候的能力,比单纯的武力展示更考验战略定力。 如今的国际秩序,本质还是实力说话。当某国军机抵近侦察时,边境战士的"冰睫毛"照片在海外刷屏,这不是作秀,是让世界看见:这片土地上,有人愿意用生命守护主权。 而背后的隐形战机编队、万吨驱逐舰集群,才是让对手最终冷静下来的硬道理。俄罗斯媒体的提醒,何尝不是东方大国自己走过的路。 从1999年使馆被炸时的憋屈,到今天南海交锋时的从容,这条血与火的教训之路,最终凝成一个真理:在豺狼环伺的世界,橄榄枝要攥在猎枪手的手里,才不会被撕成碎片。

0 阅读:0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