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清晨,柬埔寨士兵在柏威夏寺附近争议地区挖掘壕沟时,与泰国军队爆发短暂交火。 这次冲突持续约10分钟,造成1名柬埔寨士兵死亡。 双方各执一词,柬埔寨称是例行巡逻时遭泰国率先开火,泰国则表示是柬埔寨先改变争议地区地理样貌引发冲突。 这样的边境摩擦在两国间早已不是新鲜事,根源还要从一张百年前的地图说起。 柏威夏寺矗立在550米高的悬崖上,俯瞰着柬埔寨北部平原,与泰国领土相接。 这座11世纪吴哥王朝时期建造的印度教寺庙,本该是两国共同的文化瑰宝,却成了持续百年的争端导火索。 1907年,法国殖民政府与当时的暹罗签署边界条约,规定以扁担山脉分水岭为界。 但法国绘制的地图却将寺庙划入柬埔寨境内,泰国认为这是殖民时期的“地图误差”,一直拒绝承认。 如此看来,这场争端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2013年,海牙国际法院裁定柬埔寨拥有整个柏威夏寺地区的全部领土主权,要求泰国撤出驻军。 但寺庙周边约4.6平方公里的土地,尤其是通往寺庙的要道,主权归属依然模糊。 泰国以“地图争议”为由拒绝撤军,柬埔寨则援引判决强化军事存在。 双方就这样僵持着,直到今年5月的这次冲突打破了脆弱的平静。 冲突爆发后,两国领导人曾试图通过对话缓和局势。 5月28日晚,泰国总理佩通坦与柬埔寨首相洪玛奈通电话,同意尽快缓解紧张局势。 5月29日,两国达成协议,同意保持克制。 本来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局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控制。 6月初,柬埔寨截获一架疑似泰国军方的侦察无人机,双方关系再次紧张。 泰国随后关闭所有进入柬埔寨的过境点,禁止人员往来。 军事力量的差距在冲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泰国军队装备有F-16战机、JAS-39战机和VT-4主战坦克,而柬埔寨主要依靠T-55坦克和米格-21战机,差距至少两代。 在空中力量和装甲部队方面,柬埔寨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但在山地丛林地形中,柬埔寨士兵凭借中式轻武器和灵活战术,还是给泰国军队造成了不小麻烦。 他们使用79式狙击步枪、81式轻机枪和LG-4型榴弹发射器,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御和袭扰。 经济上的损失同样不可忽视。 泰国边境七府每月旅游收入锐减约30亿泰铢,超过5000个国际订单被取消。 跨境贸易几乎陷入停滞,泰国每日损失约1400万美元贸易额。 柬埔寨向泰国出口的木材、农产品供应链彻底中断,许多依赖柬埔寨原材料的泰国企业面临停工风险。 毫无疑问,这场冲突没有赢家,只有双方都在承受的损失。 7月28日,在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主持下,两国同意从当日24时起“立刻且无条件”停火。 10月26日,泰国与柬埔寨签署“吉隆坡和平协议”,正式成立东盟观察团监督停火落实。 根据协议,泰国实际控制了包括茄子山在内的75平方公里区域,柬埔寨则保留柏威夏寺本体及周边0.5平方公里缓冲区。 如此看来,这场持续数月的边境争端暂时告一段落。 但停火协议只是暂时缓解了局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殖民时代留下的“地图陷阱”依然存在,两国军事力量的代际鸿沟短期内也无法弥合。 更重要的是,国际法院的判决缺乏强制执行力,泰国仍有可能以“国内法优先”为由拒绝承认部分裁决。 只要这些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类似的冲突将来恐怕还会发生。 从这次冲突中我们能看到,领土争端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地理问题,背后牵扯着历史、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 殖民时代的遗产、军事力量的差距、民族主义情绪,都让这场百年争端变得异常复杂。 或许,只有通过“法律确权加经济合作”的双轨模式,推动边境地区共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毕竟,和平与发展才是两国人民真正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