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还挺搞笑的!打了三年的俄乌战争,最终发现,真正管用的三件武器,居然都是中国平常就能见到的东西。 说白了,俄乌打了三年,最后大家才惊掉下巴,真正撑场面的 “硬家伙”,居然是我们在中国菜市场、快递站、工地里随处可见的玩意儿,可要是真把这套路往中美(日)冲突上套,那简直是拿玩具枪比划原子弹,纯属想多了。 先聊聊俄乌战场上这几个让人哭笑不得的 “明星武器”,第一个得说我们小区门口五金店就能买到的无人机,不是那种能上天侦察、投导弹的高端货,就是几百块钱一台、用来拍风景的民用无人机。 在俄乌战场上,士兵们给这些无人机绑上炸弹,就能变成 “迷你轰炸机”,飞到对方阵地扔炸药,成本低到离谱,效果却比一些老式火炮还好。 要知道,之前大家都以为现代战争得靠先进战机、精准导弹,可没想到在俄乌这种僵持的战场上,民用无人机反倒成了 “香饽饽”,既能侦察敌情,又能发动突袭,连正规军都得靠它来补充火力。 再看第二个,就是我们平时寄快递用的物流快递系统,别觉得这东西跟战争没关系,在俄乌战场上,后勤补给可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俄罗斯靠着国内成熟的物流网络,把武器、弹药、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哪怕战线拉得再长,也能保证士兵的基本需求,乌克兰则靠着国际援助的物流支持,接收来自各国的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 要是没有这种高效的物流快递系统,前线士兵可能早就断粮断弹了,哪还能撑到现在。 我们在中国早就习惯了隔天到、甚至当天到的快递服务,可谁能想到,这种平时方便生活的系统,到了战场上居然成了 “生命线”。 第三个更有意思,就是我们工地上常用的挖掘机和工程机械,俄乌战争打了这么久,双方都挖了大量的战壕、掩体,还得修复被炸毁的道路、桥梁。 这些活儿靠人工根本忙不过来,全得靠挖掘机、装载机这些工程机械,俄罗斯从国内调了不少民用工程机械到前线,乌克兰也从西方接收了不少二手设备。 有了这些 “大家伙”,士兵们才能快速构建防御工事,保证后勤通道的畅通。 我们平时在路边总能看到这些工程机械在作业,可谁能想到,它们在战场上居然成了 “防御利器”。 可话说回来,别拿俄乌这种 “半现代” 战争的模式去套中美(日),要是中美(日)真的发生冲突,那绝对不是过家家,民品只能是民品,根本派不上大用场。 俄乌战争说白了,连真正的现代战争都算不上,没有一次像海湾战争那样,美军靠着绝对的空中优势,几天之内就摧毁了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设施;也没有像科索沃战争那样,北约仅凭空袭就迫使南联盟投降。 甚至连 80 年代的马岛战争都比不上,当时英国和阿根廷还进行了像样的海空对抗,俄乌战场上,双方更多的是阵地战、拉锯战,靠着民用装备和简单的战术支撑,可中美(日)要是动手,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中美(日)都是军事强国,手里都有大量的先进武器,先不说航母、战机这些大家伙,光是各种导弹就能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真正的现代战争。 中程导弹、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射程远、精度高,能精准打击对方的军事基地、指挥中心、交通枢纽。 到时候,可能飞机都用不上,双方一上来就是各种导弹互射,你打我的雷达站,我炸你的港口,根本不会给对方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人是不会见面的,战争可能在几分钟、几小时内就决出胜负,哪还会有时间让你用民用无人机侦察、用物流快递运物资、用挖掘机挖战壕。 而且,中美(日)的军事体系都是高度现代化的,讲究的是体系作战,从侦察、指挥、打击到防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民用装备虽然在某些方面能发挥作用,但根本融入不了这种高度精密的军事体系。 比如民用无人机,抗干扰能力差,很容易被对方的电子战设备击落;民用物流系统,在战争初期就可能被对方的导弹摧毁,根本无法承担后勤补给的任务;民用工程机械,在高强度的火力打击下,连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发挥作用了。 所以说,俄乌战争只是一个特殊的案例,它的经验根本不适用于中美(日)这样的大国冲突,我们别被俄乌战场上那些民用装备的 “亮眼表现” 给误导了,真到了大国之间的较量,还是得靠过硬的军事科技和完整的作战体系。 文章只是个人看法,大家对于俄乌战争中的 “特殊武器” 以及中美(日)可能的冲突模式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里聊一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