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越南媒体突然报道了:受中日关系紧张等因素影响,在日本的越南务工群体因为中国游客减少,正在经历解雇和减薪潮。 这事得从11月那波中日关系紧张说起,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然发表涉台错误言论,中方直接亮明底线,不仅暂停了日本水产品进口,还发布了赴日旅游安全提示。 要知道中国游客长期以来都是日本入境游的 “主力军”,今年前 10 月赴日中国游客就超 800 万人,在访日外国人中占比最大,而他们的消费更是撑起了日本旅游相关行业的半壁江山。 而在这种依赖退订潮中被无限放大,截至11月末,各大航司的退订量逼近50万人次,光东京成田机场30多个中国旅游团取消行程。 之所以受冲击的会是越南务工者,早有迹可循。日本厚劳省的数据显示,越南籍务工者已经超过50万,刚好占日本外籍劳工总数的四分之一,而日本外籍劳动者总量才刚破200万,相当于每四个外国打工人里就有一个来自越南。 关键是这些越南劳工大多扎堆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这些完全靠客流吃饭的行业,偏偏中国游客又是日本旅游业的“消费顶梁柱”。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赴日游客就有748.72万,占日本海外入境游客的23.66%,要是算上港澳台地区,消费占比更是高达42.65%,每10块钱的入境消费里就有4块多来自中国游客。 中国游客不仅人多,消费力还特别强,人均购物支出达到11.9万日元,比澳大利亚游客的购物花费高出一倍多,从东京银座的百货商场到大阪心斋桥的药妆店,全靠中国游客撑场面。 当中国游客因安全提示纷纷退订,这些依赖客流的行业瞬间陷入寒冬,越南劳工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北海道札幌溪流酒店每月原本能接待3000名中国游客,结果11月就有70笔住宿订单被取消,酒店运营压力陡增,最先被削减的就是临时雇佣的越南员工。 这种场景其实并不新鲜,早在几年前疫情期间,北海道二世谷的22岁越南劳工陶古恩,就因为游客骤减被餐馆解雇,签证即将到期却找不到新工作,只能步行40分钟去领取免费食物度日。 如今历史重演,更多越南劳工面临同样的困境:住宿行业订单腰斩,餐馆客流量大减,老板们为了节省开支,要么直接解雇外籍员工,要么大幅削减工时和薪资,原本就不算高的收入变得更加微薄。 日本旅游业对中国游客的依赖早已深入骨髓,却从来没想着未雨绸缪。 2024年访日外国游客消费总额达8.13万亿日元,中国游客一个群体就贡献了1.73万亿日元,占比超过21%,相当于每5日元的入境消费里就有1日元来自中国游客。 野村综合研究所的研究员早就算出,这波中国游客减少可能让日本一年少赚2.2万亿日元,国内生产总值都要被拉低0.36%。 可日本方面偏偏只顾着嘴上逞强,完全没考虑过客源结构单一的风险,更没给这些撑起住宿餐饮行业的外籍劳工提供像样的保障。 越南劳工大多是通过技能实习制度来到日本,干的是最辛苦的活,签的却是最不稳定的合同,遇到行业波动,最先被牺牲的就是他们,既没有失业保障,也没有过渡补贴,只能被动接受解雇或减薪的命运。 说白了,日本旅游业之前把中国游客当成了行走的提款机,赚得盆满钵满时没想过给外籍劳工搭个保护伞,也没想过拓展其他客源市场,等到政治博弈影响到客流,就把损失直接转嫁到最弱势的打工人身上。 北海道政府虽然紧急开了对策会,嘴上说着“令人担忧”,却没拿出任何实际措施保护这些越南劳工。 其实只要稍微用点心就能发现,中国游客的消费力有多关键。前九个月中国游客在日消费就高达16443亿日元,几乎追平2024年全年的数额,这样的核心客源一旦减少,依赖他们生存的行业和劳工自然会遭受重创。 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来都不只是高层的较量,最终的代价往往会落到普通人身上。 越南在日务工者背井离乡是为了赚点辛苦钱,却莫名成了这波政治风波的“牺牲品”,他们没参与任何博弈,却要承受失业减薪的后果。 而日本要是还不吸取教训,继续只顾着嘴上逞强,不赶紧调整客源结构、给外籍劳工多些保障,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照样会重蹈覆辙。 毕竟旅游业靠的是稳定的客源和踏实干活的劳工,光靠发表错误言论撑不起经济,也护不住那些在底层默默打拼的普通打工人。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