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当年说过一个很精准的观点:近代以来,日本之所以敢屡次发动侵华战争,是因为日

凌寒执卷 2025-11-26 01:41:01

毛主席当年说过一个很精准的观点:近代以来,日本之所以敢屡次发动侵华战争,是因为日本对中国政府和国民的思想是相当的熟悉和了解的。日本从没想过打一场没准备的仗,早在上世纪初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往中国派 “生意人”“学者”,这些人背着算盘和书本的外壳,骨子里全是间谍的本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毛主席当年有一个特别犀利的判断,他说日本为啥敢三番五次欺负到我们头上?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太懂中国了——懂咱们的官府怎么运作,懂老百姓怎么过日子。   这种“懂”可不是随便看看就明白的,而是花了半个多世纪,像蚂蚁搬家似的,一点点把咱们的底细摸了个透。   要说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有多认真?得从一张算盘、几本医书说起。1886年的上海滩,有个叫荒尾精的日本陆军中尉,在英租界开了家“乐善堂”。   表面上看是做药材生意,街坊邻居还夸这东洋老板和气。可谁也不知道,他柜台底下藏的是测绘工具,账本里记的是长江沿岸的兵力布防。荒尾精这人不简单,他早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念书时就琢磨明白了个道理:想拿下中国,光靠刺刀不够,得先学会打算盘。   等到1890年,荒尾精的“生意”升级了。他在上海虹口弄了个“日清贸易研究所”,听着像是教做买卖的学堂,其实是个间谍培训营。几百个日本年轻人在这里学中文、练书法、背《孙子兵法》,毕业了就往中国各地撒。   有的扮成游方郎中给老乡看病,趁机丈量地形;有的装作收购茶叶的商贩,把驿道关卡记得门儿清。这些人回到日本写的情报汇编,后来被军部当成宝,取了个名字叫《清国通商综览》,两三千页的内容,连哪个县官爱收什么礼都写得明明白白。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甲午战争前那几年。日本海军派了不少“观光客”,专门到威海卫、旅顺口转悠。有个叫宗方小太郎的,顶着大太阳在北洋舰队基地外边蹲了半个月,回去写报告说:“水兵在炮管上晾裤衩,船坞里锈迹斑斑。”   他们甚至还从天津的茶馆里打听到,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海军衙门把买炮弹的银子挪去修园子了。等到黄海开战,日本军舰像开了天眼似的,专挑北洋舰队换防的空当打——这些哪是巧合,根本是人家用十几年情报铺出来的路。   日本人这招“放长线钓大鱼”,到1907年玩得更溜了。南满铁路边上冒出来个“满铁调查部”,看着是铁路公司的研究机构,里头却养着几千号人。   这些人扛着测量仪跑遍东北平原,把每座山的高度、每条河的深浅都标得清清楚楚;他们穿着长衫混进山西票号,把银元流向摸得比本地钱庄还明白。九一八事变前二十年光景,关东军参谋部的抽屉里,东北各地驻军的换岗时间、将领的脾气秉性,早都被编成了手册。   这套情报网厉害在哪呢?它不像传统间谍那样光盯着军事机密,而是把整个中国社会当成了研究对象。比如他们发现南方某些乡村,族规比官府的法令还管用;北方有些军阀部队,当兵的只认长官不认朝廷。   这些零零碎碎的观察拼在一起,慢慢就让日本人形成个判断:这个看着庞大的帝国,其实是散沙一盘。   等到1937年全面侵华时,日本军官怀里揣的地图,比咱们自己测绘的还精确。华北某个县城里有多少口井,山西某条山路能过几匹骡子,他们都门儿清。   说起来真是讽刺,有些日本“中国通”在战前写的社会调查报告,到现在还是研究晚清民初的珍贵史料——当初包藏祸心的窥探,阴差阳错成了历史见证。   回头看这段往事,就像看一场精心策划了几十年的棋局。日本人不仅算准了我们的兵力装备,更摸透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命门:知道哪里政令不通,哪里民心涣散,哪里可以分化瓦解。   毛主席那句“日本对中国是熟悉的”,其实点破了近代中国最深的痛处——当别人拿着放大镜研究我们的时候,我们对自己却未必真正了解。   这段教训至今敲着警钟:要看清世界,先得认清自己;想守好国门,心里得先有张精细的地图。  

0 阅读:82
凌寒执卷

凌寒执卷

感谢大家的关注